专辑英文名: Szeryng plays Kreisler
专辑中文名: 谢霖演奏克莱斯勒
艺术家: 谢霖 Szeryng
资源格式: APE
发行时间: 1995年
地区: 波兰
简介:
专辑介绍:谢霖的一生带有传奇性。他是波兰人,出生在华沙,家就在肖邦旧居附近,但后来却入了墨西哥籍,并长居于该地,他原出身富有之家(据笔者所知,小提琴家中除他之外,只有英国的萨蒙斯也是富家子弟。可能由于此,两个人都不喜欢过多地自我宣传的人。萨蒙斯更是早就隐退)。关于他的出生年份也有两种说法,1918年或1921年。但根据他是在1956年38岁时于纽约开音乐会正式成名出道之事,应以前者为可靠,那么今年(此文作于谢霖逝世的当年,1988年)应该是69岁。5岁从母亲学钢琴,两年后自己选择了小提琴,只学了两年就拉门德尔松协奏曲给胡伯曼听。胡氏是他父母的朋友,惊于他的才能,胡伯曼介绍他去柏林成了弗莱什的学生。谢霖被认为是弗莱什最杰出的门徒(其实如果内沃不死,谢霖大概只能排第二),他自己也说:“我知道关于小提琴的一切都是弗莱什教我的。”听起来,他的发音、风格、特别是弓子,的确是典型的弗莱什学派。可是奇怪的是在他于1933年15岁时举行了欧洲的巡回演出后(在华沙、他的出生地,与华尔特演奏贝多芬协奏曲,再去布加勒斯特、维也纳、巴黎)就在巴黎埋头再学习,不出来演奏。由于受了艾涅斯库和蒂博的影响,他改变了握弓方法,变成了法比学派,在各方面他自认从以上二位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从布兰杰(Nadia Boulauger)学作曲,一度曾想做作曲家。握弓方法是小提琴演奏关键之一。小提琴家在技术已臻完整后再改变握弓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可见他受E和T影响之深。但是这两位是热情浪漫的典型,谢霖的风格却是极端相反。我没听过一位像谢霖如此不带人气的提琴家。从唱片上,我听不出艾乃斯库和蒂博对他有多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谢霖弃琴参军,为流亡于英国的波兰政府服务。由于他精通七国文字,他成了波兰与美军的联络官(Liai-son Officer & Inerpreter)同时在医院里、军营里也进行了慰劳演出。为了4000波兰难民移居墨西哥的问题,他被派参予解决这件事。墨西哥老百姓对这批难民的热忱给了他极深刻的印象。1943年当他在墨西哥举行音乐会时,他被邀请为墨西哥大学、主持它的弦乐系,他欣然接受了邀请。此后10年中,他就成了墨西哥的荣誉公民,甘于为事事学子服务,做其默默无名的老师!他乐于从事教学工作,世界乐坛也似乎把他忘了,当时他已三十有五,可能是天生吾才必有用。鲁宾斯坦跑到墨西哥去开肖邦独奏会,听众席上就有谢霖。惊喜于自己同胞的演出成功,他跑去后台向鲁宾斯坦祝贺。后者也想不到在墨西哥会遇到这么一位乡亲,而且知道他会拉琴,就请他献献本事。在听了谢霖几段无伴奏巴赫后,鲁宾斯坦立刻致电他的美国当时最有名的音乐经理人胡洛克(Hurok),说他找到了一颗明星。从此谢霖又回到了世界乐坛。此后他的足迹遍及65个国家,灌了很多唱片,他的曲目包括了几首协奏曲,从巴赫到普罗可菲耶夫、巴托克,无所不能。与鲁宾斯坦灌录了贝多芬奏鸣曲,与海布勒灌了莫扎特奏鸣曲,巴赫6首无伴奏他录了两次,又得到帕格尼尼后代的允许,演出并灌录了他的第三首E大调的协奏曲。大器晚成,他被公认为现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
可是要对谢霖的演绎成就作出适当的评价却并不容易。
谢霖自己说他的愿望是做一个音乐外交家,用音乐来沟通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感情。他的演绎风格也像一位外交家,是多方面的。他的巴赫倾向于复古派,一丝不苟地按照原谱,极少用揉音,方正严肃,像一湖清水,是一位学者。(谢霖对音乐史极有研究。)他的莫扎特和贝多芬也类似,中正规矩、文质彬彬,严然一位有修养、有风度的学者gFR家,我个人觉得稍缺一些热情、一股劲;但作为对古典音乐学习的人来说,他的演绎可作为典范。谢霖不是一个技巧大师(Virtuoso),这是弗莱什学派的特点,因此在柴科夫斯基、拉罗、柏格尼尼等较浪漫热情的曲子里他有一定的热情,但却是一位君子的热情,从不过火。20世纪的小提琴家中有两位君子,一位是格吕米奥,另一位就是谢霖,他更似乎是君子加学者。格吕米奥有时还有些浪漫的色彩,可是谢霖却始终不带一点火气,他是我所听到过的最没有火气的小提琴家。因此听他的这些曲子另有一种清新的味道,尤其是他的拉罗和柴科夫斯基第二乐章。别人说拉罗像烈性的伏特加或浓郁的巴西咖啡,他的却像X.O,像清香的龙井。听惯了众多热情如火的版本,听听他的会觉得别具风味。在我听过的所有谢霖的演绎中,除开他的巴赫稍嫌古板外,唯一我所不能接受的是他的勃拉姆斯协奏曲。他的没有火气到了如此地步,甚至第三乐章听起来都像一个老学究在踱方步,实在不过瘾,只不知道他的勃拉姆斯奏鸣曲如何?没听过,也不知有没有唱片,可能勃拉姆斯的拙朴和外交家的性格格格不相人
从技巧方面说,谢霖从不炫耀。不过老实说,也无法炫耀。他的技巧只能说是完整、干净、利落;没有拉宾或帕尔曼的辉煌,更谈不上像海菲茨那种有一股“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实际上谢霖之所以灌录帕格尼尼第一、三、四协奏曲大概是由于时代的需要,似乎不灌帕格尼尼就不成其为大师。但是他的帕格尼尼和弗朗切斯卡蒂一比就未免黯然失色。在这里笔者又要提到那些认为克莱斯勒技术不高明的人们。把克莱斯勒的那样帕格尼尼CD和谢霖的比一比,高低立分。61岁的克氏和全盛时代的谢霖相比,不论在音准、清楚、发音方面克氏都要高明得多!尤其是发音。再者小提琴的琴音似乎是现代录音技术的一个大难题。谢霖的琴音相当甜美,但怪的是几张唱片上都不一样,最差的是他的塔蒂尼《魔鬼的颤音奏鸣曲》,近乎干砺。这个现象曾经有好多人提出疑问,究竟道理何在,似乎并没有引起唱片公司的重视。但是谢霖的发音缺少像克莱斯勒等人的独特的标志,是他不能脐身于超级大师行列的因素之一。他的音准倾向于平均率,有时在个性与和声方面就没法很好的解决。他的巴赫《恰空》就是一个例子。第一个和弦,他的D.F.A三个音,他采取了F和A完全协和.的方针,其实这个F是可以稍低些,D小调的味道才会浓些,这也使他整个《恰空》的调性及和声变化削弱了些,和米尔什坦的比一比就会清楚。《恰空》当然是一个极难演绎的曲子,其中变化万千,但音准的处理却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其次谢霖拉巴赫显然也不主张用揉音。其实这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许多专家为此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今没有结论。其实用不用揉音决定于是否能更表现有关的音乐内容。揉音本身从被采用到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音乐内容需要发展的问题。譬如说我们不能想像演奏舒伯特的《圣母颂》不用揉音,那么演奏巴赫就可以根据演奏者对巴赫的认识和体会来决定是否要用揉音。笔者曾听过施耐德(布达佩斯四重奏团成员第一提琴)的“恰空”,他几乎完全不用揉音,但以他的巴赫风格,没有揉音完全可以接受。反之,谢霖有时很明显是理智上叫他不用揉音,听起来就不很舒服,似乎缺少了些什么。但是总的来说,他的巴赫是很棒的。
谢霖的志愿是做一个音乐外交家,他似乎尽量这样做了。他曾经为了表示友好,把自己的斯特拉底送给耶路撒冷市,又把一只瓜涅里赠予墨西哥总统,两者都是为了年青小提琴家之用,尽管他富有,能这样慷慨还是不容易,的确具有音乐外交家的风度;对年青的一代他的资助也不遗余力。同时,他不是一个技艺能手,也不是一位帕格尼尼专家,但这无碍于他成为一位大师,成就、声望都比里奇高;这对于小提琴学者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的逝世无疑是小提琴界的一个损失,像他这样的君子加学者的提琴家是不会嫌多的。(节选自郑延益先生为追悼谢霖去世所作的《小提琴家中的“外交家”》)
转发,分轨APE,有若干大图,感谢原发布者
注1:事实上这张专辑全名是Szeryng plays Kreisler and other Treasures,但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Kreisler作曲或改编,因此一般就简略的称为Szeryng plays Kreisler
注2:专辑中Szeryng的钢琴搭档是Charles Reiner
注3:此资源来自IA MEDIA,但经试听和TAU检验,确定无质量问题
专辑曲目:
01. Caprice Viennois
02. Schon Rosmarin
03. Liebesleid
04. Liebesfreud
05. Recitativo and Scherzo (Solo Violin)
06. Tempo di Minuetto Listen Listen
07. Praeludium and Allegro
08. Chanson Louis XIII and Pavane
09. Tambourin Chinois
10. Menuet
11. The Old Refrain
12. Rondino (on a theme by Beethoven)
13. Allegretto (in the style of Boccherini)
14. Sonata No.3 in D major: Un poco andante
15. Sonata No.3 in D major: Allegro
16. Sonata No.3 in D major: Sarabande (Largo)
17. Sonata No.3 in D major: Tanbourin (Presto)
18. Melodie
19. The Labyrinth
谢霖 Szeryng -《谢霖演奏克莱斯勒》(Szeryng plays Kreisler)[APE]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