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Shostakovich Symphony No.4
专辑中文名: 萧斯塔科维奇 第四交响曲
艺术家: Mariss Jansons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EMI
地区: 德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专辑介绍:萧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C小调,作品43》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对于萧斯塔科维奇的创作生涯是一个不确定的年代,他在这个时候要努力地使自己的音乐语言能够成熟起来使其能够支持大型交响乐曲结构的表达方式、张力和广度。他的好友,索拉尔廷斯基(Ivan Sollertinsky)向他介绍了马勒(Gustav Mahler)的作品。而萧斯塔科维奇自己则在研究着很多现代西欧作曲技巧,这有些是魏尔(Kurt Weill)和年轻的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派生出来的。他的《24首钢琴前奏曲,作品34》(1932-1933年)、《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35》(1933年)和《大提琴奏鸣曲,作品40》(1934年),而最重要的是歌剧《梅青斯克的马克伯夫人,作品29》都是这些探索的重大成果,它们中还有一些不谐和音和不敬意的讽刺。
一些友好的、有些政治权力的朋友们安排了一次歌剧《梅青斯克的马克伯夫人》的演出。在其后差不多两年时间内在列宁格勒和
其他地方都有相当成功的演出成果。与此同时,萧斯塔科维奇已经野心勃勃地完成了他的《第四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可是在1936年1月28日在苏联共产党官方的报纸《真理报》上的一篇文章发动了一次大打击,严厉批评他的众多“实验性”作品,尤其是《梅青斯克的马克伯夫人》令人厌恶的素质,赋予这歌剧“混乱取代了音乐”头衔。在其后的几个星期中,官方明确指出在苏联的作曲家是不能够自由地走自己的艺术路线。
尽管喧嚣和宣传厉害,萧斯塔科维奇仍然继续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教学活动。《第四交响曲》的总谱在1936年12月交给了指挥家斯特德里(Fritz Stiedry)领导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进行排练演奏。这部接近七十五分钟的作品在排练到第十次时,萧斯塔科维奇决定收回这作品,并且将已经安排好的首演取消。正式首演是在1961年12月30日于莫斯科。而美国的首演在1963年,由奥曼迪(Eugene Ormandy,1899-1985)领导费城管弦乐团,并在同年进行了录音。
指挥家介绍:指挥不仅包括精确地指明速度、力度和分句法,也包含作好细致的准备以保证取得正确的平衡,并充分表达作曲者的意图。
指挥家是诠释者,他必须是一个完美的音乐家,对于总谱的每一个细节有深入的理解,并具有把这种理解传达给他人的能力。从而把乐曲塑造成一个统一的、令人信服的整体,演奏出最美妙的音色。
指挥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指挥家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同一个乐队或合唱队,在不同的指挥率领下,其表演风格往往有显着变化。即使同一首乐曲,经不同指挥家的精心处理,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扬松斯(Mariss Jansons),1943年出生在拉脱维亚里加(Riga),前苏联指挥家扬松斯阿尔维德(ArvidJansons,1914~1984)的儿子。指挥热情洋溢,具有斯拉夫民族特色,擅长表演俄罗斯古典乐曲与现代作品。
大概很少指挥像他一样,从小是在歌剧院里长大的。他的父亲是歌剧院的常任指挥,而母亲就是这家歌剧院的头牌歌手。从小,歌剧院后台就是他的
游戏场所,除了在歌剧院玩耍之外,父母也安排他上特别的音乐班,学习小提琴与中提琴。在他9岁时,父亲在列宁格勒爱乐谋得指挥的职位。五年后,就把杨颂斯接到那里,进入列宁格勒音乐院求学。在那里,他除了小提琴外,又多学了钢琴与指挥。
一直到他毕业这段期间,他所接受的都是俄式音乐教育。1969-1972年间,他获得一笔奖学金,出国到维也纳随名师HansSwarowsky习指挥。在这期间,他又有机会到萨尔斯堡随卡拉杨工作。1971年,他赢得卡拉杨大赛首奖。当时任列宁格勒爱乐的名指挥穆拉汶斯基(EvgenyMravinsky)欣赏他的才华,在1973年邀请他回到列宁格勒爱乐担任副指挥。一直到了1985年,他才被聘为常任副指挥。
1973年,Jansons被任命了圣彼得斯堡Philharmonic乐队音乐指挥。1979年,他被任命了奥斯陆Philharmonic乐队的音乐指挥,。1992年,Jansons被命名了伦敦Philharmonic乐队的主要特邀指挥。在1997年3月,他被任命了匹兹堡交响乐乐队的音乐指挥。
开始在2004年9月,Jansons是sucessor对Riccardo?Chailly作为阿姆斯特丹Concertgebouw乐队首要指挥。
两年前,指挥家马里斯.杨颂斯宣布在2003-04年乐季离开美国的匹兹堡交响乐团。七年前,他接替罗林?马泽尔担任这个乐团的音乐总监。在任内,他带领乐团进行了七次瞩目的国际巡回演出,包括两次亚洲、一次南美、四次欧洲的巡演。杨颂斯目前担任德国的巴伐利亚广播乐团的音乐总监。他离开匹兹堡,是为了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他的新职位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音乐总监。
歌剧院里正在彩排「卡门」。当荷西一把搂住卡门,正要有所动作时,突然一声童稚尖叫响起:「住手!别碰她,她是我妈妈。」全场一片愕然,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正在台下玩耍的小杨颂斯以为有人要欺负妈妈,情急之下不顾一切喊了出来。
直到现在,杨颂斯回想起这段令人脸红的童年往事,都还禁不住笑起来。谁也没想到,小时候每天在歌剧院玩耍的小男孩,长大之后竟然是巡回世界演出,知名的指挥家。
亲切毫无明星架式
我第一次与杨颂斯(MarissJansons)接触是在听Chandos的唱片时。当时,他与奥斯陆爱乐合作录制整套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后来,我看到他与圣彼得堡爱乐(原列宁格勒爱乐,苏联解体后回复原来名称)合作的萧士塔高维契「列宁格勒交响曲」获得荷兰的爱迪生唱片奖。再来,英国企鹅唱片指南又给了他的德弗札克第五号交响曲及奥乃格(A.Honegger)第二、三号交响曲(皆与奥斯陆爱乐合录)三星带花评等。1994年10月,我到日本东京听他指挥圣彼得堡爱乐的演奏,同时也访问了他。
这位51岁就当上祖父的指挥丝毫没有盛气凌人的明星架式,回答问题时也不会尽讲些门面话。他给人的感觉是很亲切,很随和,容易亲近。1943年出生于拉脱维亚里加(Riga)的他,在气质上与西方的指挥有相当的差异。一般西方指挥习惯于接受媒体的包装,习惯于在镜头上露脸,因此总是掩不住会流露出些许做作。而他却是一坐下来就与我们聊了起来,没有什么隔阂。
大概很少指挥像他一样,从小是在歌剧院里长大的。我记得杨颂斯告诉我们他的父亲是歌剧院的常任指挥,而母亲就是这家歌剧院的头牌歌手。从小,歌剧院后台就是他的游戏场所,歌剧院里的叔叔伯伯阿姨们都是他的安亲班褓母。除了在歌剧院玩耍之外,父母也安排他上特别的音乐班,学习小提琴与中提琴。在他9岁时,父亲在列宁格勒爱乐谋得指挥的职位。五年后,就把杨颂斯接到那里,进入列宁格勒音乐院求学。在那里,他除了小提琴外,又多学了钢琴与指挥。
一直到他毕业这段期间,他所接受的都是俄式音乐教育。1969-1972年间,他获得一笔奖学金,出国到维也纳随名师HansSwarowsky习指挥。在这期间,他又有机会到萨尔斯堡随卡拉杨工作。1971年,他赢得卡拉杨大赛首奖。当时任列宁格勒爱乐的名指挥穆拉汶斯基(EvgenyMravinsky)欣赏他的才华,在1973年邀请他回到列宁格勒爱乐担任副指挥。一直到了1985年,他才被聘为常任副指挥。这个职位他一直保持到现在。
当杨颂斯碰上奥斯陆
虽然与小泽征尔一样赢得了卡拉杨大赛,不过杨颂斯的境遇并不如小泽征尔。小泽一帆风顺,执掌美国最富盛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在西方世界建立起东方指挥的神秘旋风,并且在唱片录音上获得大厂青睐。此外,他还获得卡拉杨强力支持。与此同时,苏联还是被阻隔于西方世界之外,杨颂斯的名声只在同行中知名,并未遍及一般乐迷。1979年,他做了一个突破性的决定,担任挪威奥斯陆爱乐的音乐总监。这个决定让他的触角伸到西方乐迷身上,原本在国际上默默无名的奥斯陆爱乐经过杨颂斯的几年训练,很快的就在1982年与1983年以葛利格与萧士塔高维契二张唱片获得挪威的Grammy奖与乐评人奖。1984年一月,杨颂斯与奥斯陆爱乐替Chandos唱片录下了柴可夫斯基第六号交响曲,终于打响了杨颂斯以及奥斯陆爱乐的名号。Chandos唱片公司见杨颂斯与奥斯陆爱乐深富潜力,打铁趁热的在同年11月录下第四号,接着又在1985年、1986年陆续完成全部六首交响曲以及曼弗雷交响曲、意大利绮想曲。这六首交响曲在英国以及世界其它地方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杨颂斯的名声好似一夕之间出现在爱乐者前面。当时,杨颂斯已经43岁了。
43岁是杨颂斯的幸运年,那年,EMI唱片公司与他签下了专属艺人合约。杨颂斯没有漏气,他与EMI合作的第一张唱片萧士塔高维契「列宁格勒交响曲」在1988年发行,隔年立刻赢得荷兰的爱迪生唱片大奖。从此,透过国际性唱片公司的运作,杨颂斯声誉日隆,带领着奥斯陆爱乐与圣彼得堡爱乐做世界性巡回演出。1991年,EMI见杨颂斯仍受乐迷欢迎,又与他续专属约迄今。
以前,在Chandos唱片的说明上,经常可以看到杨颂斯那略带稚气的笑容。而在EMI唱片上,仍然可以看到他这种让人想亲近的笑容。1994年我访问他时,虽然他比照片上还来得成熟,但是这种友善的笑容仍然留在他脸上。难怪奥斯陆人喜欢他,媒体也称他为「奥斯陆的大师」。这种受欢迎的程度与以前马捷尔与维也纳爱乐水火不容的情况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而杨颂斯自己喜欢奥斯陆吗?奥斯陆是让他发迹的地方,这里的人对他又这么友善,杨颂斯已经把这里当成他的家了。奥斯陆爱乐的经理TrondOkkelmo说:「虽然他在世界各地旅行,但是他还是想回到奥斯陆。他在这里感到
安全,他也知道而这里的人们爱他。这里提供他实验与冒险的空间。」
奥斯陆爱乐并不是世界级的乐团,如果有一天杨颂斯有机会担任更着名乐团的音乐总监,他会弃奥斯陆爱乐而去吗?这是个很尖锐的问题杨颂斯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我要去一个更有名的乐团,我必须确定那里能够给我像在奥斯陆一样的快乐。假若您的主要动机只是让自己更出名,那你只是为了你的事业去做选择而已。你知道要付出什么代价吗?难道你只是为了到一个更大的城市就放弃艺术上的满足感与快乐吗?不用说,这是我必须提出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必须做抉择,我有自己的乐团,能够得到快乐;我也能够指挥其它的好乐团。我已经拥有我所要的东西。」看过这段话,您会发现杨颂斯的确是一个念旧的人。
录音曲目宽广
如果您要了解一位指挥,除了以上一些有关他本身的背景资料之外,您必须还要去他的唱片里去寻找他。除了整套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外,杨颂斯的录音似乎没有什么章法。他录萧士塔高维契、拉赫曼尼诺夫等俄国作曲家的交响曲,也录奥乃格、圣桑、白辽士等法国作曲家的交响曲。此外,东欧的德弗札克交响曲以及南欧巴尔托克的作品也录。当然,身处北欧,葛利格与西贝流士的作品是免不了的。而在现场音乐会上,除了拿手的俄国音乐之外,他还安排德国作曲家像理查德.史特劳斯的「阿尔卑斯交响曲」。从这些唱片上听起来,杨颂斯不仅善于诠释拉赫曼尼诺夫的浪漫,也可以把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的野性激发出来。而他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我在现场与唱片上都听过,但是感觉却大为不同。在现场是由圣彼得堡爱乐演奏,而唱片上是由奥斯录爱乐录制。我记得现场雄浑粗犷的气势与深沉情感比唱片上奥斯陆的抒情优美要让我感动多了。而他所录的奥乃格交响曲让我想起上次与康泽尔闲谈时他告诉我的一件事:「布拉姆斯在听过蒙都等人演奏的法国弦乐四重奏之后,认为法国人才懂得诠释他的音乐。」布拉姆斯的意思是法国人把他音乐里抒情的部份诠释得很好,德国人大部分则演奏得太沉重。我的意思是:杨颂斯把法国音乐营造音色的特长以及活泼、有力的个性掌控得很好。对于长居寒冷、阳光并不耀眼地带的指挥而言,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杨颂斯从小在歌剧院玩耍长大,怎么没见他录过歌剧呢?这是我的疑问。我听说他在圣彼得堡的基洛夫歌剧院指挥「卡门」,也在韦尔斯国家歌剧院指挥「波西米亚人」。真有意思,他竟然不是选择俄国歌剧。或许,与他指挥交响乐一样,他不想让自己被定位在俄国的狭隘范围里。毕竟,他是属于全世界的。
EMI在2006年前完成扬颂斯的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的录音 200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将出现新面孔
杨松斯首度执棒
根据往年的惯例,05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刚刚落下帷幕,奥地利国家广播公司便迅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宣布了明年音乐会的年度指挥人选。200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将由一个新面孔MarissJansons(马里斯杨松斯)执棒!这将是这位出生在拉脱维亚的指挥大师首度出现在元旦金色大厅的指挥台上。
这位目前古典乐坛炙手可热的指挥家虽已年届六旬,但依然要比前几届新年音乐会的常客,如马泽尔、穆蒂、哈农库特、梅塔、小泽征尔等年轻不少。杨松斯堪称是目前知名指挥大师中的“少壮派”,唯一可与他平起平坐的也只有柏林爱乐总监西蒙拉特尔。甚至有评论家认为,在德奥以及俄罗斯作品的诠释水准上,杨松斯似乎具有更深厚的艺术功力。所以此番杨松斯入主200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应该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好消息,毕竟大家都希望在传统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能出现新的面孔。更何况杨松斯近几年在国际乐坛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他会给听众带来怎样风格的施特劳斯家族舞曲,颇为令人期待。回顾以往,梅塔、穆蒂、哈农库特以及小泽征尔在各自第一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经历中,均有上佳表现,希望杨松斯也能维持这个“传统”!
EM搜索,转发。P.S. 现在急求萧斯塔科维奇“列宁格勒”交响曲的Toscanini和Stokowski的版本!!!
专辑曲目:
1. Allegretto Poco Moderato
2. Moderato Con Moto
3. Largo-Allegro
Mariss Jansons -《萧斯塔科维奇 第四交响曲》(Shostakovich Symphony No.4)EMI[APE]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