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6-07 00:02:38 来源: 复制分享
谁能告诉我剧情会是啥?
“IP(具有知识产权的智力项目)热”在影视圈持续升温,几乎每天都有所谓IP作品开拍或上映。最新的消息是,《新华字典》和“俄罗斯方块”被互联网公司注册,而《新华字典》将被改编为影视剧。此举引来业内人士的质疑,中国影视创意已经枯竭到拿《新华字典》来做噱头?还有人称很多选题本身不具备电影转码条件,如果直接上马项目,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支持派
应尊重IP带来的改变代表人物: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
《新华字典》是惠及几辈人的工具书,如果改编得当,借经典的名声拉动票房无可厚非。执导了《橘子红了》、《大明宫词》等电视剧的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自诩“IP热”的准支持派,尽管她尚未着手任何大IP的改编制作,但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她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IP本身无可厚非,我们不能因IP转化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而忽视这种新形态的存在。”李少红认为电影人应该尊重互联网给电影产业带来的改变。
IP改编是对市场的尊重代表人物:《大丈夫》编剧李潇
有人认为,IP改编作品让观众看到片名就有亲切感,进而产生消费,正是内容产业延长产业链带来的优势。从这个角度考量,《新华字典》可谓好IP。电视剧《大丈夫》的编剧李潇认为,IP改编能以观众为中心,是对市场选择的尊重。
反对派
依赖IP是电影的悲哀代表人物: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汪海林
可以想见,一旦《新华字典》电影上映,仅出于好奇心理,观众就乐意坐进影院。不过,这样的电影票房如何长久,如何在满足好奇之后,满足电影的审美需求,恰恰是IP改编影片遭遇的最大问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汪海林给IP热投了反对票,他表示,现在一说要找创意源,很多人就诉诸互联网热词,很多选题本身不具备电影转码条件,“如果创作完全依赖于热点,那是电影的悲哀了。”
IP改编不能成为圈钱套现的工具代表人物:《万物生长》制片人方励
电影《二次曝光》、《万物生长》的制片人方励也对IP热持保留态度,“许多人谈IP,言必及钱。如此一来,IP成为与电影创作无关,而只是作用于钱包的工具”。汪海林和方励两人的话虽略带极端,却也代表了业内对IP热两大路径反思的立场:一是内容粗制滥造,二是挖掘者急于套现,正是这些导致当下一些IP改编破坏了电影的艺术性,徒留“圈钱”恶名。“错的不是IP,而是操作IP的人,是改编者、操盘人的心态过于浮躁。”方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