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5-07 17:59:41 来源: 复制分享
4月29日,拥有1500万用户的匿名社交网站Secret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David Byttow,在博客平台Medium上发表文章,表示将关闭网站。Secret的关闭再次引发了对匿名社交的讨论,国外知名科技杂志《连线》对此毫不客气:“在网络上匿名会把人变成彻头彻尾的混蛋。大概有些人就是需要融资3500万美元才能明白这一点。”
与此同时,与Secret类似的中文匿名社交软件(无秘、秘密、叽密等)也陷入了相同的困顿。
Secret曾是硅谷的宠儿,其估值最高达到1亿美元。从创立到关闭,盛极一时的Secret只用了不到16个月。
Secret的跌宕,是否证明匿名社交颓势已定?国内同类应用的命运又将如何?
那些无处安放的秘密
一年前的一个周五下午,Terry所在的办公室里,同事们都沉浸在“黑”老板的狂欢之中。
他们当然不敢当面说老板的坏话,哪怕是跟同级的同事,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也不会主动对老板进行谩骂和声讨。但他们每个人都有“在背后说他人坏话”的欲望。
在这款叫做“秘密”的匿名社交应用上,Terry和他的同事们进行着一场肆无忌惮、酣畅淋漓的吐槽,迎接着周末的到来。
这一切始于Terry看到了一句来自“朋友的朋友”的黑老板的话。他对着屏幕大笑一声,然后将手机传给了身边的同事Abbott,Abbott看后的第一反应是下载应用。
于是,“秘密”APP就这样在Terry所在的公司里流行起来。
“x总别的都不错,除了对员工抠门”,“x总最牛的地方在于他让你心甘情愿地加班,还没有加班费。”诸如此类的信息像病毒一样在同事之间扩散。似乎每个人都对黑老板这件事达成了共识,消息一条接着一条,它们充满了恶意、玩笑、流言、蜚语、傲慢、偏见,没有人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他们只是心安理得地享受这种释放情绪的感觉。这种情景就像许多人聚在一起,并开起了针对某个人的批斗大会,但所有参与批斗的人都戴着面具。
“秘密”上的热门消息基本上包含了各种吐槽、对付同事和老板的妙招、点名某明星是绿茶表、同性恋出柜难、后悔没能发生的爱情,还有出现最多的就是和约炮、包养相关的话题(暴露自己约过、差点被包等触犯中国“道德禁忌”的行为)。当然,偶尔也会有匿名网友做好事的秘密,不好意思暴露自己的姓名,但他们往往希望得到肯定和赞扬。
Secret登录界面
刚开始的几天,Terry和他的同事们每天只要有时间就会打开“秘密”。“秘密”里像是另外一个世界,他们发现,在“秘密”里面可以获知很多八卦和爆料,还有一些无从印证但又不是毫无逻辑的商业机密,如“xx公司要被xx公司收购了”。
“最具有吸引力的是,这会让人陷入无尽的猜想,因为发帖的人就在你二度好友内,不是你的朋友就是你朋友的朋友,总之他们离你不远,只是你不知道具体是谁”,Terry说,“一开始,你只是好奇,想看看里面有什么有趣的信息,隐私也好,八卦也好,总之是能勾起你好奇心的东西,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更多信息。然后,你忍不住发了几条信息,或是嘲讽别人,或是去别人的信息下面不负责任地留言。对,不用负任何责任。”
成也匿名,败也匿名
“秘密”上的东西你可能一开始觉得好玩,久而久之就觉得没劲了。身边不少朋友都说已经卸载了秘密,无非就是那些东西出轨、职场八卦、绯闻八卦、个人恩怨,低级又无聊。@瞄在野。
程序员客栈的联合创始人@瞄在野想起一个恶俗但是精准的段子:“在大街上你突然要大便,旁边没厕所或者任何隐蔽的地方,你手上只有一张报纸,你该怎么办?遮住脸。”
他认为,“秘密”上面就充斥着各位排泄者,排了之后,当事人一身轻。围观者对于突然出现的这种反常理信息,忍着熏天臭气猜测那或白胖或黑瘦的身影到底是谁。
“越熟悉越刺激。它的美国兄长Secret,也是这样的典范”,@瞄在野说。
2014年7月,在完成B轮融资后,Secret的估值已经达到1亿美元,此时据他们创立才仅过去了几个月。当时有媒体称,Secret有望成为最短时间内估值达到9位数美元的创业公司之一。
连续使用“秘密”一个星期后,Terry发现,“秘密”软件里的内容大多是负面情绪的宣泄和充满挑逗意味的泛情色话题,这些大约占据了70%以上的内容。例如:某匿名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爱上了一个已婚男人,不知如何是好,他/她认为不道德但又不忍就此放弃;某个跟娱乐圈沾边的朋友爆料一些明星的桃色往事;某BAT的高管跟同事的女朋友有一腿……
“然后你看到更多不该看到的信息,这让你继续兴奋,你看到所有人爆料所有人,所有人攻击所有人,所有人谩骂所有人,所有人揭发所有人,所有人怀疑所有人,所有人猜测所有人……直到你发现,有人会爆料你,他们是你的朋友,但是你不知道他是谁,你看着他们贴出更为难听的话,但是你无从知道他们是谁。”Terry的同事Abbott说。
事实上,“Secret”创始人David Byttow最初的愿景是想要营造一个诚实、开放的沟通以及创造性的表达平台。而“Secret”的发展却让人联想到那个著名的路西法效应斯坦福监狱实验,由中学生扮演的狱警被要求戴上墨镜,他们比不戴墨镜的狱警更加残酷。
“在‘秘密’上看15分钟那些乱七八糟负能量爆棚的流言蜚语,再回到朋友圈,看到长辈们分享的各种鸡汤文,发现好像也挺好的”,Terry说。
Secret成于此、败也于此:小圈子内的匿名爆料非常容易聚集负能量,因为圈子内的共同背景,是滋生谣言的温床,而点名道姓的恶意中伤是最大的网络暴力。
2014年8月,Secret遭遇公关危机,记者Sarah Lacy公开发文声讨Secret散播谎言和助长网络暴力,甚至存在导致未成年人被欺凌而自杀的风险。Secret方面公关不力,进而被斥责为毫无社会责任感。祸不单行,Secret在海外市场也受到重创:8月,巴西法庭裁决,Secret因促成了无约束的匿名言论而违反宪法,Secret在巴西被封杀。与此同时,4个月前被Secret重金聘请应对公关危机的Sacchetti也宣布离职。最终,Secret进行了改版,增加了审查和内容约束,暂时关闭了照片上传,不允许在帖子中指名道姓等等。这一系列的危机,导致了Secret用户活跃度大幅下降。
而“秘密”APP在Terry和他的同事Abbott的手机上只分别存在了两周和三周。
产品定位之尴尬
“秘密”是一款在短时间内引爆的应用,但这种应用大多数没能长期占领手机屏幕。
Snapchat工程师@陈思荣认为,很多APP一开始的疯狂增长来源于其玩具属性,比如早期的facebook、QQ,近期的脸萌、足记,以及这几天很火的3D偶萌,正是这种玩具性导致了其早期的病毒式增长。
但所有能火的长久些的APP都有一个共性:独特的工具属性,比如微信、FB、Messenger、Whatsapp解决了你和朋友之间的短信交流问题,比如看视频打发时间的Youtube,比如晒照片的Instagram,比如听音乐的Pandora,比如发照片和video来和朋友交流的Snapchat。其中Instagram和Snapchat之所以能后来居上长居APP榜前列,是因为当用户对APP的游戏性失去新鲜感时,其独特的工具属性能让用户持之以恒地使用下去。
昙花一现的APP数不胜数,很大程度是因为其产品逻辑的缺陷,让它们无法从单纯3分钟热度的游戏转变成长期工具。
YouTube的产品分析师@Yueq认为Secret的创始人有点投机的嫌疑,Secret从第一天起,就是一款专为“硅谷”打造的APP,而不是为所有人。创始人十分明白硅谷文化和VC的喜好,所以制作了Secret。移动、社交、短期快速成长,各种热点极大地刺激了投资人的神经,给出了极高估值。
Secret创始人兼CEO David Byttow
Secret在2014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后,拿了A、B两轮共计3000多万美元融资,两位创始人各自套现300万美元,创始人兼CEO David Byttow也开上了法拉利。
“投VC所好还是为了个人利益,所以A轮就套现数百万美元,这种(创业者快速套现)很少见。结果现在落得一地鸡毛。”@Yueq说。
2015年4月29日,Secret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David Byttow在博客平台Medium上发表文章表示:“在经过深思熟虑并与公司董事会进行过磋商以后,我已决定关闭Secret。这是我一生中作出过的最艰难的决定。Secret并不符合我开创这家公司时怀揣的梦想,因此我认为对我自己、对投资者和团队来说,这都是个正确的决定。”
匿名社交的未来
“我讨厌任何恨不得把天下所有人都连起来的产品,例如Facebook和微信。我不是连连看上的小泡泡,谢谢你。”一位匿名的知乎用户在一个回答中表达过他对朋友圈以及Facebook的厌恶。
实名社交很多时候确实会让人们感到压抑,在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发布和传播任何信息的时代,只注重自我表达的个体反倒和真实的社会疏远了。在一个网络无所不在的世界中,人们经常感觉“不孤单,但却很孤独(I'm not alone. But I feel lonley)”。
实名社交之下确实有匿名社交的空隙,但这并不代表匿名类应用要走向另一个极端:每个人释放心底的恶念盒子打开,魔鬼出来。如同身陷黑暗森林:每个用户都是匿名的猎人,你必须小心,因为这里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千万不要暴露,如果他们发现值得注意的目标,不管是不是所谓的朋友,他们毫不犹豫地开枪:抹黑,攻击,嘲讽,谩骂……
Secret瞄准了负面情绪抒发的用户痛点,却挖掘不足。表达过后,用户更需要的其实是解决问题,或是从中获得心理慰藉,或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帮助,从情感需求过渡到功能需求,否则情绪的抒发是毫无意义的。
腾讯产品经理@Karl认为,匿名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功能,一种玩法。
“人终究还是更多的生活在真实的环境里,就算在线下,匿名可以当成熟人关系里的一种小把戏和小乐子,不会成为生活中的主角,映射到互联网,其实也是一样。匿名社交更应该是一种轻的SNS形态,更应该嫁接在一个流量平台之上而不是自成独立产品,匿名玩法也更应该发生在陌生人之间。”@Karl说。
相比起来,同样出于满足缓解实名社交网络压力需求出发的Snapchat对人性的把握就显得更有技巧。它并没有打破实名这个基础,而是通过破坏内容被记录这个特性的方式让人重新在社交中感到轻松。并且,它更鼓励亲密朋友间的分享,而不是面向几百个人的发布。
呈现的结果是,尽管Snapchat中也不乏色情图片,但更多是温情
Snapchat和它的联合创始人兼CEO Evan Spiegel
Secret的猝死,或许是匿名社交的一个转折点,可预计的是,其他的匿名社交产品都会进行一次反扑,争夺一些Secret的残留用户。但不会改变整体下滑的趋势。
而匿名社交的未来一定是像独立互联网批评人默尔索所说的那样,“它们(匿名社交软件)不一定是一个树洞,它更像是一块立在街心公园的石碑,碑上写的是:你随时可以向我啐口痰。一开始人们会很乐意做这样的‘坏事’,但如果没有一个定期的清洁工,和一个能够分析出吐痰者的身体状况并提出医疗建议的采集分析模块,那么久而久之,不仅人们会绕着石碑走,未来还会绕开这个街心公园走。”
未来互联网的趋势是到处都是互联网,没有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差别。Snapchat CEO Evan Spie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