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5-07 17:59:40 来源: 复制分享
26岁的小王买车了。
他的同学和家人都十分震惊。
小王出生在南方某三线城市,在本地读完大学后来到北京打拼。几年之内,他从在小网站做运营到在地铁发传单,各种各样的活儿都干过,共同点就是工资十分一般。
手里没钱,和同学们自然是早就断了联系,逢年过节回家也没什么好讲的。家里人都劝他,不要再北漂了,回来找个踏实的工作。小王不置可否,与父母的关系一度有些尴尬。
然而小王竟突然买了辆车,还找了个漂亮的女朋友,北京的女大学生。朋友圈里的他突然光鲜起来,家里人也议论他交好运了,不再劝他回去。
小王在1年前开始创业,几个月后便被贵人相中,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笔天使投资。
这与他的车和女朋友自然没有任何关系。
硅谷理想与北京现实
我见过的所有创业者、潜在创业者和刚刚辞职准备创业的人,有80%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身为联合创始人,我应不应该领工资?
这80%中的100%,会在我回答之前自己给出答案应该。
我没有回答的必要。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对美国式创业心存敬畏;自己心里有答案,说明他们对中国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
领工资的是员工,领股权的是合伙人;拿工资不拿股权,拿股权不拿工资;合伙人应该不拿工资或拿一个合理的最低工资;合伙人工资越高,创业成功率越低……
以上关于创业、股权与工资的论调已是老生常谈,似乎在所有人心目中,从当上合伙人、联合创始人的一刻起,创业者就要与稳定的收入说白白了。
这合理吗?
这合理吗?创业公司初期资金困难,合伙人手握股权谋求长远利益,将资金留作他用。不给合伙人发工资,似乎是合理的。
这合理吗?创业九死一生,奋斗三年后股权可能是一纸空文,风险巨大。合伙人拿不到工资,似乎是不合理的。
这合理吗?创业是为了朋友、为了青春、为了改变世界的理想,不贪图小钱。大家都不拿工资,合理。
这合理吗?没钱的公司除了画饼就是吹,连员工都不吃这套了,合伙人傻么?专坑合伙人,不合理。
这合理吗?公司谋求快速发展,有钱必然优先招新、研发、扩张。合理。
这合理吗?根基不稳人心惶惶的企业无法做大,合伙人需要安抚。不合理。
这合理吗?老美创业都这么玩儿,国内的投资人们也都这么说。合理。
这合理吗?这些中国创业者没有工资连房都租不起了,你跟他讲美国的规矩?
当然,创业者不都是毕业就创业的穷学生,也不都是月入2k的臭丝。他们中不乏在辞职前年入二三十万的程序员和总监,虽然离财务自由还远,硬说他们穷也是装外宾。
然而,来自生活的种种压力微薄的福利,沉重的房贷,家庭的拖累,世俗的眼光,却每每让他们不敢轻易放弃稳定的工资,更不愿手握股权苦等三年甚至更久。别的不提,你愿意让你的母亲在被亲戚盘问时说出“我儿子现在自己创业,没有工资”这种话吗?你愿意跟老婆、孩子、情人讲出“我现在月薪为0”的现实吗?
事实上,在中国,有许多合伙人从A轮开始便央求创始人回购他们的股权。虽然如此早期的套现于公司于个人都不太现实,我们仍能从中体会创业者们渴求现金回报的呼唤,哪怕这份回报压根儿没几个钱。
如果说上市是张大饼,在大饼烤好前,中国的创业者恐怕早已饿死。想通过创业糊口,应该指望尽早的套现,还是踏踏实实地领取工资合适些?
君子爱财,取之无道
所以,工资能否令创业者充饥?
就我所知,很多初创团队还是选择不拿工资的,而半路加入的合伙人,基本都会在股权之外索要薪水(即便远低于一般水平)。看着本就没钱的创业企业一年要在合伙人薪资上消耗几十万,更有甚者将联合创始人薪资需求大摇大摆地写在BP里给投资人看,不由得感慨创业环境之恶劣,项目成功率之低创业者根本没钱生活,公司根本没钱做别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小王的车是怎么买的?
我在《创业百道》中写道,融资时的财务计划应该被严格执行,即使有变化,也应该让投资人知晓。在此之上,创业者应该定期向投资人发送财务报表,说明自己钱是怎么花的,并为花出去的每一分钱负责。
但总有一些创业者花钱时不按常理出牌。他们动了不该动的奶酪。
去年夏天,我拜访了一家O2O项目,他们在盘古大观设立了自己的办公室。走进办公室大门时,我看到了一座假山,山石上的喷泉哗哗作响,泼洒在一个圆形的池塘中。往旁边望去,巨大的落地窗映着天和云的影子,水立方透过窗体照进一抹凉爽的蓝色。
还有一些创业者显然更为精明,他们会为公司购买一辆公务用车比如Tesla就不错,比较有科技范儿、互联网范儿偶尔搬运点儿办公用品,平时主要作为创始人的座驾。另外,最普通的办公室也可以当作居所,免去租房的必要。君不见许多创业团队办公室里都是枕头被子齐全,火锅煎锅随处摆放的,尤其是90后创业团队。
也有一些创业者时常埋身于学校,和自己的学弟学妹主要是学妹唠嗑。融资之前,他们的话题是“学长现在是一家公司的CEO,做着改变世界的大事业”,画外音是你看我牛逼不;融资之后,他们的话题会变成“学长刚刚拿下X百万元的大生意,要不要来我公司干”,言下之意是咱们不如今晚就在宾馆面试。
说手里有几百万算是很良心了,创业圈历来就有吹高融资金额的故事。几百吹成几千,估值吹成到账,人民币吹成美刀,估值三五百万人民币的小破公司就敢说自己融了1000万刀的A轮。也难怪国内某位知名天使投资人在微博上警告创业者们要诚实守信这帮创业没几个月的小年轻愣能装着亿万身家的样子开着用投资人的钱买的车去泡大学生,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必然义愤填膺。
你真的以为二八定律在创业这个圈子仍然适用。随便走进哪个创业咖啡馆,80%的人都在聊创业;聊创业的这些人里,80%都没拿到融资;拿到融资的小部分,80%已经不在咖啡馆和穷兄弟们混;走出咖啡馆的幸运儿,80%已经丢了创业的初心,只惦记着怎么能把手里的馅饼赶快吃下去。
不久前翻了下VentureSource的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中资企业收获风投65.3亿美元(包括初创企业和上市前企业),相较2014年增长173%。不知道这些投资能否令诸位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相对于投资人,拿到钱的创业者一边改变世界一边改善生活,倒是也挺愉快。
另外,办公室位于盘古大观的那个项目,没有看到水立方的雪景,就悄悄死去了。
死于舆论的投资人
记得不久前,徐小平老师曾有言论说投资人不好过,投钱给了创业者,结果创业者一年也没主动联系他一次,令他很受伤。
说好的创投双方亲比伉俪如胶似漆呢?
创业者在融资的时候,口口声声说希望投资人老师多指导;而投资人身为股东,就算不对创业企业指手画脚,盯着自己钱财的去向也无可厚非总不能都让没良心的盖了假山是吧。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创业者面对投资人张口前辈闭口老师,回到团队里就说“我们绝对不能找一个爱管事儿的资方”;投资人但凡想问问创业者钱怎么花,圈子里马上飞出“这个投资人管得特别宽,连我妈什么生肖都要问”的传言。
更何况,投资人中投了钱以后还真的会去关注创业者的,大概也只有两成。麦刚老师说他是“少数能够理解创业者、愿意和创业者同甘共苦”的投资人,“少数”二字十分精髓。身为投资人,给创业者提供指导也不见得能让项目的成功率高几分有几个差生因为老师特别关照就能摇身变学霸的被骂的可能性倒是不小。如此吃力不讨好,真的不如投钱后直接撒手不管,省心省力,就当买股票了。
虽然投资人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功人士,面对整个社会不理性的舆论,他们仍然有许多无奈。一个优秀的天使投资人的确应该做到“帮忙不添乱”,然而什么叫帮忙,什么叫添乱?我认为财务监督属于帮忙的部分,但许多创业者显然不这么想。一来二去,就算喝止创业者购买Tesla,也会被舆论评为“管得宽”了。这不禁令我想起,这是一个微博遭受抄袭会被大量群众说成“真当自己是作家呢”的国家。
总之,不管是出于对创业者的盲目抬爱,还是出于对投资人的仇富心理,与经济地位的高下悬殊正相反,在舆论上,投资人至今处于弱势。创业者想喷投资人,将自己的委屈发出来,不管在新闻评论区还是微信群,都会收获一片同情;投资人投的项目死了,基本只能怪自己眼瞎。
按理说,termsheet上都规定好了双方的权利义务,怎么在管与不管、监督不监督的问题上还这么多纠纷呢?很好理解,这就像是债主和欠债的,借钱之前,债主自然是大爷;白纸黑字欠条写下,欠债的反而成大爷了老子就不还了,你能拿我怎么样?融资当然不是举债,但投资人的处境与债主却十分相似,手握再多权利也不敢给创业者添堵,否则自己的钱分分钟打水漂。
文明社会在避免剁手剁脚、卖儿卖女之类恶劣讨债行为的同时,某种意义上也在考验人们的底线相比受到文明约束的一方,无下限的一方似乎更容易黑白通吃。创业者胡作非为搞臭自己的名声,无非是今后不能再创业。相比之下,投资人的代价就太大了几百几千万地烧钱,还要被人腹诽眼光不行。
也难怪连投资人都要抱团取暖,纷纷设立天使基金了。然而这些基金又被一些人认作“合伙欺负创业者的机构”了。
小结
曾有创业者向我抱怨项目创意遭受投资人剽窃,被其他团队做了去,我要跟他说:“创意这么容易被剽窃,项目门槛还是太低。”
同样的,投资人的钱各种打水漂的时候,我也要问问他们:“是不是后悔看错人了?”
然而把责任全归到受害者头上绝非好现象,这种只能依赖自身防范的环境也并不是好环境。
也许我们该期待一个更为透明的创业、投融资圈子:每个犯了剽窃毛病的投资人都会被公示;瞎花钱的创业者会在整个社会抬不起头;谁抄袭抄得太厉害,大家都不要用他的产品。
当然,如果火热的风投环境能帮助更多的小王买到车找到女朋友,让更多的找不到工作的创业者不至于失业,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未免是件好事呢。
作者系中国最大股权众筹平台天使汇AngelCrunch创业主笔,《创业百道》系列课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