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0-17 09:54:36 来源: 复制分享
曾经在网络上听过窦桂梅老师上的《秋天的怀念》,那时就感觉窦老师对文本的主题挖掘得很深,一般老师在上这个课时,都只会让孩子们懂得母爱的伟大就够了。但窦老师却是由作者对于母亲的怀念入手,层层深入,引导孩子们领悟到“好好活着”的重要意义。
这样深度的教学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就连听课的老师也会被引入深深的思索。
应该说,对于文本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高明的老师却能引领孩子们透过文字看到哈姆雷特的内心!这就是窦老师!
这两天,我在认真读《窦桂梅的阅读课堂》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窦老师的课能上得如此精彩,那就是——着眼于儿童生命价值取向,纵深挖掘文本,多维度拓展主题。
一篇简简单单的《牛郎织女》,窦老师能上到如此精彩。让孩子们从“写什么”、“怎么写”到“为什么写”等一个个环节中,不但感同身受,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而且能尽情释放情感,深入思考,重新创作。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借助文本获得了自己的生长,这生长有情感的丰富,思想的沉淀,想象的激发,理想的展现,从而达到了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为什么我们平时在上课时,就没有想到要深入地去挖掘教材、解读文本呢?记得那一年我上这一课时,还可笑地认为这么简单的文章,这么俗气的情节,没什么好讲的,只是让孩子们读一读,说一说就行了。现在看来,这主要还是自己的素质不够,没有想到好好地去利用教材,没有明确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教给孩子们一些什么。难道仅仅就是把教参里的那些东西倒给学生吗?远远不够!
过去每准备一堂课,我花时间最多的是怎么样去导入、怎样结课、怎样板书、怎样调动学生情绪,甚至课件怎么样更精彩。而对于文本本身却很少去“咬文嚼字”、去进行纵深的挖掘与探讨,更不要说通过文本的教学去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了。现在想来,这样的课上得再精彩,孩子们又能得到什么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