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BBC 名画赏析系列
英文名: Hieronymus Bosch - The Delights of Hell
资源格式: TVRip
版本: 7月6日增加《BBC英国艺术史话》
发行时间: 2006年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i地狱狂欢--绘画大师波许
文艺复兴北派画家波许(Hieronymus Bosch, 1450-1516,或译波希)以善于表现地狱、妖魔鬼怪为名,作品经常充满了神秘和的怪诞想像。在早期,人们认为这些画面只是用来娱乐和哗众取宠,而把波许说成“炼金术士”和善于“创造妖怪”的人。
然而收藏波许作品的菲利普艾尔认为他的作品教育意义大于娱乐意义。一位17世纪初的德国历史学者描述波许作品中的神怪内容“恐怖多于趣味”。到了20世纪,学者确信波许的作品有更深的内涵,其来源和意义值得深入探讨。有的学者则将波许的艺术视为和达利同类型的超现实风格;另一些则认为波许反映了中世纪神秘的宗教习俗。不论如何,波许在当时确实是风格最神奇怪诞的画家。
波许的家乡在赫托根波许(Hertogenbosch), 一个安静的荷兰小城。其祖先在14世纪或15世纪初从德国的Aachen到此定居,波许因地名而取其姓氏。关于波希的生平记载不多,大都是从西元 1474 年的市政志和圣母兄弟会的记载得知。没有任何记载日期可以考证他的学习过程和游历。据说他兄弟也是画家,所以推测他的绘画技能可能来自于家传。1479到 1481年间他娶了家境富裕的梅尔芬妮(Aleyt oyaerts van den Meervenne)为妻;并在1486-87年加入了圣母兄弟会,且为其创造过许多宗教题材的作品。到1516年死前,波许似乎一生没有离开过家乡。
虽然欧美许多私人或美术馆收藏的作品被认为是波许的手笔,但其中不乏临摹的仿作,只有约30多件被确认为真迹;而这些作品也很难找出正确的日期作编年的研究。
ii
牛顿的科学不仅影响到风景画,而且还制造了一种深入观察的文化气氛。18至19世纪科学的观察在英国成为一种全民化的观念。在国立美术馆展出的德比的约瑟夫赖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 1769年画的《气泵里的鸟实验》(An Experiment on a Bird in the Air Pump), 最好地记录了科学思想对于视觉文化的影响。这幅画记录了一个弗兰肯斯坦 (Frankenstein)式的可怕的科学实验场景: 一位科学家正在演示气泵的原理,一只鹦鹉被慢慢地闷死在一个被逐步抽乾空气的玻璃箱中, 在一旁观看的小女孩难过地哭泣起来,不忍心再看下去。这样一个场景真切地展现了在科学和理性之光的阴影下隐藏的残酷。
英国对于世界视觉艺术的贡献主要是从牛顿 1704年的发明开始的。牛顿的七色光谱系列在当时比任何英国艺术家的影响都要深远。1740年在英国出版的绘画论要求所有英国的风景画家
系统地学习牛顿:“光与色的规律,正确地说,产生所有可见世界的各种现象,能够提供给人无穷无尽最令人愉快的享受。" ④以科学的精神对待艺术促进了英国以特纳和康斯泰勃尔为代表的风景画传统,并且开启了19世纪印象派的先河。
德比郡的怀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1734-1797)的画作传达了十八世纪艺术、科学、哲学、宗教之间杂的关。
画作的背景与1770年代一群哲学家、科学家、医师所组成的「月的社会(the Lunar Society)密切相关。这个社群於每月月圆时聚会,研究实验方法,讨论化学、电力、医学、气体等新兴科学发现。他们的活动呈现出十七十八世纪蒙运动的缩影,不但关怀科学物质层面的探讨,也深究人类如何在这个时代之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如何看待自己与大自然之间的关,以及自己与神、与创造者的关。怀特与其中的学者密切往来。
空气帮浦的实验,使用了戏剧化的灯光效果。此类空气帮浦发明於1650年代,在十八世纪怀特作画之时已经是科学家们很熟悉的仪器。通常这个实验的展示使用小动物如小鸟、老鼠、青蛙或小鸡,当空气被帮浦抽走时,可以观察到动物垂死的挣扎,如果及时将空气再送回,小动物又可奇式的死而复生。有时候也用到可伸缩的囊袋,或是称为「玻璃肺」(lungs-glass)的东西取代活的生物,以免太过於残忍。其实实验中的小鸟最常用的是燕子或
其他常见的鸟类,并不会用到怀特所画的稀有白色凤头(cockatoo),依照考据怀特可能亲身参与的科学演讲也不是用生物来展示;但他仍然选择特殊动物来加强整幅画的戏剧张力,的白色羽毛更能从黑暗的背景之中被强调出来,白色所象徵的纯洁与无辜也更能反应观者的悲伤与不忍。这张画的戏剧效果比前一张还强烈,画面中每一个人对这个实验都有不同的回应:前方右下角的男子专注的看着将死的小鸟,手中拿怀精确的算着实验所经过的时间,冷静毫不动容的观察科学家一举一动;他左方稍后的小男孩,则仍是持着儿童天真好奇的心,仰望着神奇的变化;面对着我们,左手靠旁边的一对男女,已经被考据出是考特曼先生与巴楼小姐(Mr. Thomas Coltman and Miss Mary Barlow),他们於成画之后的1769年结婚,当时的考特曼先生或许仍对科学示范有些许兴趣,巴楼小姐看起来倒是完全将心思放在她未来的夫婿身上了,不可知的是画面之中二人世界到底聊了些什么,但能肯定的是当时这种实验表演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流行、人熟悉的社交场合;接下来看看科学家的右方,灯光聚集於另一组人,包括皱着眉头害怕不安的小女孩,因为不忍心继续看着小鸟死去而掩面的少女,以及安慰着两个女孩的成人,手指着玻璃球中的鸟儿,似乎在为这个实验说明,小鸟将会再次获得空气不至於死亡。这个小小的画面让这幅画的戏剧张力达到最高点,不但点出当时人们对於空气帮浦实验的惊恐反应,对於大自然奥秘的敬畏,更留下一个无法预知的谜题给画中的观者也留给我们:科学家能及时放回空气让小鸟起死回生吗?最右边还有一个负责鸟笼升降的小朋友,他也专注着实验的进行,小鸟还有没有机会回到笼子里呢?最右下角拿着眼镜,完全陷入沉思的老者,却好像将这一切惊扰都置之於外了,他的眼神,带领我们到画面正中,一大杯透着烛光的水,其中放的是头骨遗骸。桌上还有一些散置物,像是剪蜡烛芯用的剪刀、软木塞、一个窄口瓶与瓶中的不知名的水或药剂、以及半个马登堡半球(Magdeburg hemisphere)。
放置在中央的骨骸,与透光的水形成明暗对比,让人不禁与沉思者一同正视死亡之不可避免。或许科学家了解了自然界的秘密,可以暂时扮演着上帝的角色,决定小动物的生死,但是人们终究要面对的死亡依然是如影随形的无法摆脱。象徵着死亡的头骨,与其后若影若现的蜡烛,指出时间流逝不可能转回,死亡随时都会降临在最不经意之处。怀特曾经画了不少关於死亡的绘画,即使在这所谓重视科学与理性的蒙时期,大自然无法预测的力量与凡人终究不可避免的死亡,仍是艺术家关怀的重点。
iii
THE BATTLE FOR BRITISH ART
18世纪之前,英国美术的发展,一直紧步欧洲的后尘,德国的荷尔拜因、佛兰德斯的凡代克,都曾担任英皇的首席画师,在肖像画方面,为英国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660年王政复辟后,从法国回来登位的国王查理二世,非常崇拜他的保护者、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 因而处处模仿法国宫廷的生活。18世纪,当法国的罗可可艺术风靡一时之际,英国宫廷也立即加以效法。不过, 这时的英国毕竟不同于路易王朝的法国,经过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起来,钢铁、呢绒、纺织、机械、航海,都居世界之首,成为最富裕的经济大国。在思想领域中,唯物主义哲学繁荣,培根、洛克等理性主义哲学家,提出了研究客观世界、研究社会生活的主张。在艺术方面,他们主张真、善、美的统一,提倡艺术结合社会道德教育,树立高尚而纯洁的审美标准。
1753年,着名画家、艺术理论家荷加斯发表《美的分析》一文,主张从自然中总结美的法则,反对自圃于欧洲大陆传来的僵死教条中。在他的鼓吹下,18世纪中叶的不少艺术家,开始从模仿欧洲的恶习中解放出来,致力于创造英国式的民族艺术风格。在这股新鲜的潮流中,托马斯庚斯博罗是令人瞩目的弄潮儿。
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 17271788)1727年诞生于萨福克郡,幼年当过首饰匠的学徒, 13岁到伦敦,给旅居英国的法国罗可可画家格拉韦洛当助手,学习到了罗可可绘画的技巧。1746年,19岁的庚斯博罗与波弗特公爵的私生女玛格丽特布尔结婚,婚后回到故乡萨福克郡。1750年在巴脱城开业,为人作肖像画。l 752年在伊普斯威奇定居。萨福克郡优美的自然风光,使他在肖像之余更喜爱风景画,他从荷兰风景
画大师雷斯达尔、霍贝玛等人的作品中学习了精湛的色彩技巧,满怀深情地描绘山川、丛林和纯朴的农民生活。他自己曾经说过: “为了生活,我画肖像;为了艺术,我画风景。”可见他对风景画的真诚热爱,他的代表性风景画作品有《村舍寨门》、 《赶集的马车》等等。
1774年,庚斯博罗从故乡移居伦敦,1781年应召为国王和王后画像,同时被任命为皇家美术学院的筹建人之一。他同18世纪着名肖像画家雷诺兹、罗姆尼等人同为当时英国画坛的巨星。同这两位肖像画家不R,庚斯博罗更注重画家自身感情的表达,因而,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代表作品有《蓝衣少年》、 《希丹丝夫人肖像》、 《格拉姆夫人肖像》等。1786年,庚斯博罗重返故乡,致力于抒情风景画的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788年8月2日,画家悄然逝世于伊普斯威奇自己的宅邸中 。
已通过安全检测:
安全检测软件软件:KV2005
版本号:9.00.607
病毒库日期:2006-2-1
常在服务器:YaoiCentral
在线时间:7x24
《BBC 名画赏析系列》(Hieronymus Bosch - The Delights of Hell)7月6日增加《BBC英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