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维特根斯坦传
英文名: Wittgenstein
资源格式: DVDRip
版本: 英文版 add Die Wahrheit Der Worte Wittgenstein Philosophie
发行时间: 2005年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维特根斯坦属于哲学史上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无论是在分析哲学中还是在现象学中,甚至是在眼下西方最为时髦的后现代思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的名字被看作某种象征,某种精神,以致于某种预示,他的哲学被作为任人挖掘的一种宝藏,一种源泉,甚至可能还是一种陷阱。只要研究当代西方哲学,就没有人可以完全摆脱这个幽灵,哪怕是仅仅知道一点当代哲学,也都会对他有所耳闻。
就维特根斯坦而言,他的哲学恰好有着这样的双面效应: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分析哲学的产生以及语言哲学的最终形成,都根植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而从消极方面来说,后现代哲学思潮对哲学的消解以及“哲学终结论”的再度泛起,又都与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有着明显的血缘关系。可以说,维特根斯坦是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留在了西方哲学史的记录中。
他的哲学无处不在,是当代哲学无法逾越的一步。在这种意义上,这种哲学可以看作一种训练,一种训导,一种准备工作,一种“指导思想”,指导哲学家们应当如何去做哲学。这样,它就绝不是千万种哲学理论中的一种,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祷文。它更是一个幽灵,一个游荡在西方哲学舞台上的幽灵,在冥冥中引导着西方哲学走向与传统哲学完全不同的道路。
维特根斯坦这个名字及其哲学,就是二十世纪的哲学“路标”。
http://individual.utoronto.ca/jsidnell/wittgenstein.jpg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台湾译作维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他的父亲是工业巨头,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他本身是罗素的学生兼好朋友,他作品的源泉来自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和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又作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一生两个阶段的哲学体系。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
游戏”中理解游戏。
他的哥哥,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手钢琴家。
维特根斯坦他的前后期思想转变很大,他在《哲学研究》序言中说明前期著作犯了严重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要把前后期著作对比,以前期著作作为背景来理解后期哲学。维特根斯坦思想转变来源于他自己的长期的独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师或朋友的帮助。他的独立思考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师或朋友则使他接触到超逻辑的一面,他们的观点对于纯正安静的逻辑世界是一种冲击,因而也有助于维特根斯坦走出纯净的逻辑世界,面向喧闹的日常语言交流世界。
ii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犹太工业家庭,父亲为了把他培养成工程师,让他来到英国学习航空工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他想到数学基础的问题,读了罗素《数学的原理》一书,激起了学习逻辑和哲学的兴趣。他于1911年到剑桥,以罗素为师学逻辑,罗素非常欣赏他的这位学生的才能,把他视为最理想的接班人,预言哲学下一步的重大发展将由维特根斯坦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自愿参加奥地利军队,任炮兵中尉,战争后期被俘。在战俘营里,他总结长期酝酿的思想,完成了《逻辑哲学论》。他把书稿寄给罗素,罗素此时因为反战被关在监狱中,也完成了一部书(《数学逻辑导论》)的写作。两位朋友在战后重逢,但终由意见不合而分手。在罗素的推荐下,《逻辑哲学论》于1919年出版,次年出版英译本,立即在哲学界引起轰动。但维特根斯坦以为他已经解决了一切哲学问题,退隐山林去当小学教师。他的早期著作还有《1914-1916年笔记》。 维特根斯坦于1928年重返剑桥,并于1936年接替穆尔成为哲学教授。经过长期思考,他放弃了《逻辑哲学论》中以逻辑规则为意义标准的思想,转而采用日常语义规则为意义的标准。他后期的主要著作为《哲学研究》,他在写作、思考过程中写了大量的笔记,被辑录在《哲学评论》。《哲学语法》、《蓝皮书和褐皮书》、《关于数学基础的议论》。《关于心理哲学的议论》、《片断》等书中,临死前写了《论确定性》。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前言中说,这本书只有和《逻辑哲学论》相对照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这不仅是内容上的对照,而且也是风格上的对照。
iii
海涅形容德国哲学家,戴一顶小睡帽,睡帽下面的头脑里却酝酿着翻天覆地的思想。其实非德国的哲学家也大多如此,他们的思想在高天凤舞龙翔,他们的经历却是书斋里的日复一日。其实,超凡脱俗的思想必有神奇的来历,只不过这来历幽晦难测,“缺乏亮点”,惟亲近的人们可感,不易做成传记的材料,为外人道。
维特根斯坦可算是个例外。虽然他也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功,但他如此特立独行,老远就能看得见他与芸芸众生的不同。他在剑桥问学于罗素门下,有一天跑到罗素那里,问“你看我是不是一个十足的白痴?”罗素不知他为什么这样问,维特根斯坦说:“如果我是,我就去当一个飞艇驾驶员,但如果我不是,我将成为一个哲学家。”罗素于是要他写一篇论文,只要写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就行。维特根斯坦不久把论文拿来了。“我刚读了第一句,就相信他是个天才。”他父亲是当时维也纳最富有的人之一,去世后留给他一大笔遗产,他把这些遗产全给了亲友,自己过着“俭朴得近乎困苦”的生活。他年纪轻轻就写成了影响整个二十世纪哲学发展的《逻辑哲学论》,他觉得自己已经从根本上成功地解决了他所关心的所有哲学问题,于是乎跑到奥地利南部的山村去教小学生,后来又在一个修道院里作园丁的助手,还曾协助设计并负责实施为他姐姐建造的一个宅第。后来他重返哲学界,但除了一篇小论文,再没发表过任何文著,但学生的课堂笔记却广为流传,使他成为分析哲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
这样一个人物自然会不断诱惑写书人撰写他的传记。巴特利所著《维特根斯坦传》就是其中之一。这部传记后出(英文原版于1973年初版),而且篇幅不大,但它自有不可取代之处,这首先是因为作者亲身考察了维特根斯但1919-1926在南奥地利当小学教师时任教的三个村镇,搜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弥补了以往传记的一大段空白。其次是作者对维特根斯坦的同性恋生活直言不讳,从而弥补了以往传记作者不愿多谈的一个侧面。
这部传记最独到的部分应是维特根斯坦小学教师生涯那一段。维特根斯坦怀着贵族式的热忱投入格律克尔领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然而小学生的家长们,愚蠢的南部农民和小市民,很快就让他变得沮丧。例如,这位百万富翁过着修道般贫苦的生活,引起了乡亲们的猜疑和反感。不过,在他那些小学生眼里,维特根斯坦是另一个人,他不仅敬业尽职,而且对学生们满怀关爱。他用多种方法鼓励孩子们主动投入学习,尤其注重用富有趣味的实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他带着孩子们组装蒸汽机以及
其他几乎所有教学模型,他用自己的显微镜辅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骨骼,他自己花钱领孩子们旅行、参观,在当地的短途旅行中教孩子们识别各种岩石和植物,在维也纳教孩子们观察各种风格的建筑。对那些禀赋优异的孩子,维特根斯坦更是关怀备至,甚至曾提出收养其中一个,可是那个孩子的父亲拒绝了这个“疯狂的家伙”。
这部传记不止于提供这些有趣的故事,作者更主要的目标在于结合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事迹更确切地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发展的脉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按照巴特利的看法,维特根斯坦在南奥地利当小学教师的岁月里并没有放弃哲学研究,并且这个时期恰恰是维特根斯坦从早期思想转变到后期思想的关键岁月。不过,巴特利虽然对维特根斯坦深怀敬意,却倾向于否定维特根斯坦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的主要原则。作者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诠释,在我看来,不算很精当,但仍然可以为深入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提供不少启发。
已通过安全检测:
安全检测软件软件:KV2005
版本号:9.00.607
病毒库日期:2006-6-1
常在服务器:DonkeyServer No1
在线时间:7x24
《维特根斯坦传》(Wittgenstein)英文版 add Die Wahrheit Der Worte Wittgenstein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