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梅斯基的圣经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录音曾获法国唱片大奖。1994年DG版DVD音乐总长两小时三十分钟,音效有Linear PCM和Dolby Digital Stereo两种选择。
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演奏起来难度很大,演奏者必须具备很扎实的功底,同时表现空间也很大,所以时至今日,这个大部头仍令人“望而生畏”。同样,对听者来说,也须有持久的耐力和不俗的理解力。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作品编号BWV 1007-1012,舞曲组成如下:1、前奏曲,2、阿勒曼德舞曲,3、库朗舞曲,4、萨拉班德舞曲,5、小步舞曲(第1、2首)、布列舞曲(第3、4首)、加沃特舞曲(第5、6首),这三种舞曲又分别由两个情绪对比强烈的部分组成,6、基格舞曲。
第一组曲第一首前奏曲,一上来就是分解和弦,线条流畅,梅斯基的演奏连贯性极强,附着在分解和弦上的旋律线清晰简明。这种盛行于17、18世纪的前奏曲确立了整部作品的基调。第二首阿勒曼德舞曲弱起拍,速度中庸,情绪波动不大,好似梅斯基在暗示旁人:请容我将我的圣经娓娓道来。第三首库朗舞曲速度有所加快,但情绪仍旧乐观。根据我的聆听体验,巴洛克时期的古典组曲中,库朗舞曲通常作为一种情绪变化的过度或者衔接,亲切、温和的三拍子节奏隐隐有些动感。第四首萨拉班德舞曲,这种起源于墨西哥的音乐体裁在节奏上给人犹豫、拖沓之感,同时还要尽力保持风度,而这些特点在梅斯基的驾御下却变得专注而沉稳。第五首小步舞曲,情绪低沉的第二段小步舞嵌在较为典雅的主题重复的第一段小步舞中,这种构成很能说明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的呆板和生硬,好在梅斯基手中的“蒙塔格纳纳”能够优雅地衔接、转合,连续的颤音使我联想到当初巴洛克宫廷中风度翩翩的舞者姿态。第六首基格舞曲作为组曲的最后一首舞曲,连续的三拍子大跳音程,有着比较快的速度,左手指法频频变换,乾净利落。梅斯基和他那“美丽的少妇”共舞,让人眼花缭乱。
接下来是第六组曲,不知当初为何如此编排。重音起拍的前奏曲,音型波动很大,主题在中高音区一唱一和,旋律性很强,好像有回声一般。梅斯基似乎也很有情绪,左手指锋在高低把位之间快速滑动,这段长达5分半钟的乐曲难度很大,却是梅斯基演绎得最为精彩的段落之一,形散而意不散,紧张有序、一气呵成。第二首阿勒曼德舞曲是一首长达13分钟的抒情诗,前奏曲的亢奋稍稍平和下来,梅斯基的情绪马上进入另一种境界。这段音乐的个人色彩很浓,梅斯基似乎有说不完的凄婉故事,有时甚至是悲伤,巴洛克音乐中本不多见的悲伤。也许这就是有人指摘的“滥情”的梅斯基尤其是中间段落,“蒙塔格纳纳”琴体里发出的是一个游吟诗人的悲歌,孤独、凄凉,无法排解的愁绪,剪不断理还乱。万分投入的演奏家,如痴如醉的意境。中止时间很长,之后是库朗舞曲,32分音符迅疾而下,左手灵活,弓法精妙。萨拉班德舞曲如歌如泣,又回归痴醉的意境,时值绵长的第二拍常有沉重之感,庄严中渐显铿锵之势。初听时还道梅斯基前番投入太大而有些力不从心,实则曲式如此,难免压抑低回。第五首加沃特舞曲是古典作曲家们喜欢的体裁,装饰音用得很多,两段不同情绪的加沃特简洁明快。末曲揉指颇多,以一个余音绕梁的四分音结束。
第二至第五组曲皆由前奏曲确立整个组曲的基调,结构大致如此,此间不必一一赘述,只选择几个突出的段落共赏:第二组曲沉稳、浑厚,荡气回肠,第六首基格舞曲尤为精彩,曲中的大跳音程不断,每每情绪越发激烈。梅斯基一定十分满意自己的演奏,一曲终了,左手揉出一个悠长的尾音,右手持弓高高扬起,良久不见回落。如果规则允许,此处定是掌声雷动了。第三组曲中的阿勒曼德舞曲琴音清亮,颗粒分明,旋律流畅,情绪欢快。第四组曲第五首加沃特舞曲缓急有秩,轻重得体,收句果断轻巧,而精妙的指法无处不在。想必舞者也一定是些彬彬有理的贵族了。第四组曲第四首萨拉班德舞曲酝酿很久才见起拍,原来是个幽怨悲戚的段落,梅斯基往往只靠左手的揉弦来完成一个长时值的重拍,我想个中缘由,不是伤到极深,就是压抑到极致,真可谓愁肠寸断。
专辑曲目:
01.Suite No.1-dur BWV1007
02.Suite No.6-dur BWV1012
03.Suite No.2-dur BWV1008
04.Suite No.3-dur BWV1009
05.Suite No.4-dur BWV1010
06.Suite No.5-dur BWV1011
Mischa Maisky -《巴赫6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DVD5.1声道》(J.S.Bach 6 Suites for Solo Cello)[MDF镜像]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