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介绍:作曲: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莫扎特
钢琴: Friedrich Gulda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
指挥: Friedrich Gulda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
演奏: Munich Philharmonic 慕尼黑交响乐团
古尔达(1930- )Friedrich Gulda
奥地利钢琴家,1938-1942年从帕佐夫斯基学琴,1942年进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赛德尔霍费尔,1946 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后开始巡回演出.1962年开始醉心于爵士乐,建立爵士乐队,1966年在维也纳创办了现代爵士乐比赛.古尔达演奏时强调节奏的弹性,他在醉心于爵士乐之前,以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作品见长.他录制的巴赫平均律,强调触键的清晰与透明;贝多芬的《月光》与《热情》是经典录音,他在演奏中往往加进一些装饰,尤其是在处理莫扎特的作品时.
古尔达1930年5月16日生於维也纳,去年三月廿八日奥地利通讯社(Apa)报导他已经死亡,当时他还自我解嘲:「每个人都会得到他所应得的」,不到一年,竟不幸言中,今年一月廿七日因心衰竭死於德奥边境小城,享年不到七十,以目前医学发达的情况,算是「英年早逝」。外界对他的评价是,「廿世纪最杰出的贝多芬释者之一」。但他自己并不认为如此:「这只是一种可能,不过我觉得和海顿、莫札特和印象派作曲家心灵上更接近」。古尔达的思考和演奏方式十分率直、忠实自我,按照他的说法:「我的练琴时期是从13到16岁,之后便是寻找音乐真理的过程」,换句话:「演奏者首先必须作品产生爱和感情,有了这个动机,透过个人体会与了解,达到作曲者所要传递的意念」。难怪他弹的曲子有超乎古典精神的新生命力,这是结合个人感受与经验,不著痕迹地表现在乐曲中,浑然天成。
古尔达十六岁得瑞士日内瓦钢琴大赛首奖,廿岁年在美国纽约著名卡内基音乐厅登台,大家称他是难得一见的天才,关於这点,他又有意见:「非常感谢上天赋予我绝佳音感,凭借这项异能,拓展出音乐的视野与境界,别人怎么说是他们的事,但我自己从未使用过"天才"这两个字」。
1960年,古尔达的兴趣转向爵士乐,对风靡一时的披头四(Beatles)和滚石(Rolling Stones)乐队尤其欣赏,他说:「古典音乐世界的人不能体会今人的问题,我们活在现代,现代人的感情是和爵士乐联结在一起,而不是和已经死掉几百年的古人」,旋即,抓住披头四和滚石给他发和灵感,不只自己开爵士演奏会,还进录音室,又灌了一张贝多芬奏鸣曲唱片,结果效果出奇的好,乐评家往往给予最高评价:「对大部份钢琴演奏家而言,贝多芬的作品十分艰深沉重,但到了古尔达手上却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欧洲爵士交响乐团」成立时,他亦是创办人之一。
他尝试将古典乐与爵士乐融合在一起,1968年在奥地利成立「即兴创作音乐学校」(Improvisationsschule)。他对音乐教育的观点是:「孩子们必须先会在钢琴(或
其他乐器)上面敲敲打打,弹出自己喜欢的声音,让他们发生兴趣,情不自禁爱上它,然后再学认谱」。但有时候,这种特立独行并不能被传统所接待,维也纳乐评家将他贴上「古典乐的叛离者」标签,归纳为爵士乐派,对此,古尔达非常不能苟同,在他看来,音乐就是音乐,没有什么古典、现代的界限分别。因此,有一次他应邀前往波兰华沙,并有媒体随行,飞机起飞前,古尔达突然宣:「如果这些笨蛋也一块去,那我就留在这里」记者们一听,只好尬地统统下机离去。
弗利德古尔达天生任性洒,特立独行,行径古怪,没有什么朋友,他也不在乎。对自己人同样不护短,有一回古尔达到音乐教授家接儿子,当时钢琴课还没结束,他就问:「我儿子到底有没有音乐天份?」还没等教授答覆,他拉了儿子就走,边走边扭头大声说:「我知道,我儿子根本没有才华」。
最令人侧目的是,他演奏时不穿燕尾服,经常是一件黑色套头毛衣加一顶犹太小圆帽,有时候甚至光著身体就上台(是对拘泥形式的古典乐,一种嘲讽?),但喜爱他的听皆不以为意,名指挥家波恩姆(Boehm)甚至说:「他弹得实在好,穿游泳裤上台也可以接受。」(为了还报,弗利德古尔达竟破例穿上正式礼服)。
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K.466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在莫扎特所有协奏曲中,这首完成于1785年2月10日的作品,最受浪漫乐派作曲家喜爱。它表现出的骚动不安及抒情风格,让十九世纪人视莫扎特为前浪漫乐派的革命先锋,也是贝多芬及其他突显自我风格的音乐巨人之先驱。但如果不以十九世纪的观点,而以独特的纯熟技巧与集当日音乐风格之大成等特色来评断莫扎特的音乐,这首作品确实是革命之作,与莫扎特先前任何一首协奏曲相比,无论是严肃性或主观性,都大不相同。从此曲开始,莫扎特在两年之内,以同样的形式创作出六首杰作,在器乐作曲上攀上另一座新的高峰。
第一乐章以带着不详预感的主题揭开序幕,而这个主题既是伴奏也是旋律,其中心则是压抑的切分音音型,由小提琴及中提琴奏出,具体地将恐惧的感觉表现出来。从一开始,乐曲就传达出不安感,到达高潮时,汹涌的D小调暗示了歌剧《唐乔万尼》的阴影。随着暴风雨过去,钢琴登场这段钢琴的表现也是非常特别的,在抒情的气氛中传达出一股深沉的焦躁不安。旋律方面大幅度的变化,突显出强烈的情感。整个乐章中,莫扎特都以上述的手法来表现。大调及小调微妙穿插,营造出一种焦虑难安及强大的张力,知道乐章终结。
第二乐章的浪漫曲,开端的特色就是一种与上述乐风成强烈对比的纯真感觉,如歌似的主题先由钢琴唱出,然后再由乐团延续。旋律本身的单纯无邪,与莫扎特编曲偏爱木管营造出来的温顺和缓,让听众得以放松。但是钢琴又弹奏出旋涡似的三连音,完全破坏了这种悠闲的气氛,所幸随后又回到开头时的旋律,让第二乐章平静地结束。
第三乐章回旋曲登场,像晴天霹雳似地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钢琴弹出“曼海姆火箭”(Mannheim Rocket),而乐团在一边唱和让乐曲回到第一乐章的情绪与气氛。弦乐奏出热烈如火的乐段,预示了《唐乔万尼》倒数第二幕如魔鬼般的气氛,即使是钢琴奏出的抒情第二主题,亦在大幅的音程表现中遭扭曲。莫扎特在最后的乐段中,让D大调取代d小调,顿时让紧绷的情绪舒缓下来。不过即使如此,终乐章仍然是充满爆炸性地嘎然而止。
(整理)
转发资源,感谢原发者!专辑曲目: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K.466
1. Allegro [13:02]
2. Romance [8:34]
3. Rondo (Allegro assai) [7:06]
Piano Concerto No.26 in D major,K537
1.Allegro
2.Larghetto
3.Allegretto
Friedrich Gulda -《莫扎特第20,26钢琴协奏曲》(Mozart Piano Concertos No. 20 & 26)Munich Philharmonic[DVDRip]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