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精品图书(6)古建筑文化图说
发行时间: 2005年
地区: 大陆
简介:
精品书籍l来自
网络,现转发于此,感谢原创制作者。
我国古代的建筑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它们大多沉静而妩媚,生动而端庄,少有西方建筑的热情和张扬。此七本书以图文兼有的形式,遴选既富于艺术美感又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精品,以实物照片说明阐释建筑史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墙、台、弄、园、楼等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蕴涵的人文意义,数篇淡雅隽永、蕴涵深邃的美文,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对建筑的历史沿革、功能
应用、类别特征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作了细致精辟的述解,辅以百余幅台的照片,图文并茂,相辅相成,手持一册,使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和升华建筑艺术的特有神韵。
02 古建筑文化图说说弄(摄影珍藏版)
作者: 张锡昌
出版时间: 2005-04-01
出版社: 山东画报杂志社
ISBM: 780713075X
版次: 1
开本: 143x214
页数: 104
六篇描述具象、内涵深远的美文,谈古论今,由浅入深,对弄堂这一特殊古建筑的历
史变迁、类别特征、功能性质及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了精妙细致的阐释,
辅以一百三十五幅弄堂的照片,图文相谐,情趣盎然。一册在手,可深刻了解弄堂的不平
凡的百年身世,亦能探询这一特殊居住环境所产生的文化情结的秘密。
02 说墙 摄影珍藏版
古建筑文化图说说墙(摄影珍藏版)
作者: 尹文著,张锡昌摄影
出版时间: 2005-04-01
出版社: 山东画报杂志社
ISBM: 780713075X
版次: 1
开本: 143x214
页数: 104
内容提要:
七篇清雅入心、回味悠远的美文,从古至今,由浅入深,对墙的沿革变化、类别特征、功能性质及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了别具匠心的描述,辅以一百七十六幅各种墙的照片,图文相谐,情趣盎然。读来既可了解墙古色古香的背后所隐藏的经典掌故,亦能深刻领会墙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尹文,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著有《梅花二友汪士慎、高翔传》(获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二等奖)、《江南祠堂》、《漆水祠堂》、《扬州画派书画全集高翔卷序言、年表》(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设计基础色彩》等。
03 说台 摄影珍藏版
序
七篇淡雅隽永、蕴涵深的美文,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对台的历史沿革、功能应用、类别特征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作了细致精辟的述解,辅以一百三十二幅台的照片,图文并茂,相辅相成,手持一册,可深刻领会台在文化上所拥有的应用意义。
如果不是仅从建筑的角度出发,而是兼顾到建筑和文化的双重角度,我们不能不承认,有些历史上著名的“台”,应该专辟一章。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七云:
两边起土为台,可以外望者为阳榭,今曰“月台”、“晒台”。晋麈曰:
“登临恣望,纵目披襟,台不可少。依山倚,竹顶木末,方快千里之目。”湖上熙春台,为江南台制第一杰作。
“熙春台”在瘦西湖内,是清代扬州为迎銮而建的豪华建筑,高出地表,面朝湖水,当时号称“江南第一”。除了熙春台外,历史上还有一些更为著名的台,像“凤凰台”、“铜雀台”,以及各种“钓鱼台”等。
“铜雀台”在哪里?在史书里,在汉赋、唐诗、宋词里,铜雀台都只是一个凭各人想象的虚拟形象。真实的铜雀台,是在今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十七公里的古邺城遗址内的三台村西。这里原是三国时邺城的旧址,前临河洛,背倚漳水,虎视中原,凝聚着一派王霸之气。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取得北征、东进等胜利之后,在此大兴土木,建成铜雀、金凤、玉龙三台。其中铜雀台最为壮观,台上楼宇连阙,飞阁重檐,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建成之日,曹操在台上大宴群臣,慷慨陈述自己匡复天下的决心和意志,又命武将比武,文官作文,以助酒兴。一时间,曹氏父子与文武百官觥筹交错,对酒高歌,大殿上鼓乐喧天,歌舞拂地,盛况空前。但如今,历经了千年风雨洗蚀,昔日的铜雀台已只剩下一堆残垣颓壁。千余平方米的黄士青砖台基,孤独地静卧在蓑草斜阳中,任凭游人叩问,也终是无言。
史载,铜雀台原高十丈,殿宇百余间。台成,曹操命其子曹丕登台作赋,有“飞间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之语。次于曹植,才思敏捷,援笔立就,也写下了《登台赋》一篇,操大异之,传为美谈。其略曰:“见天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新营。建高殿之嗟峨兮,浮双阀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可见铜雀台不但地基高,地基上的建筑更高。曹操用重金从匈奴赎回著名才女蔡文姬,在铜雀台上接见并宴请她,蔡文姬便在此演唱了著名的《胡茄十八拍》。铜雀台及其东侧的铜雀园,当时是邺下文人创作活动的乐园。铜雀台与建安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帧、陈琳、徐乾、蔡文姬、邯郸淳等,经常聚集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他们慷慨任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们悯时悼乱,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他们在铜雀台上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据《水经注》记载,曹操还曾经在铜雀台接待王修。严才叛乱,攻打掖门,王修闻变,率领部属急奔宫门救援。曹操在铜雀台上望见,说:“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王修字叔治)由此看来,铜雀台不但是文宴场所,而且也是战略要地。
曹操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开一代风气的文学家。聚集在他身边的那些文人,被称为“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聚集,主要是由于曹操对文学的热爱。他们的活动方式,则有游铜雀台欢宴时的赋诗,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诗,又有命题创作、同题共作、互评诗作等。这种有组织的文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文学繁荣,并为后世的文学活动提供了范例。由于这些人深受曹氏父子的影响,创作风格大体相近,一改东汉以来在文学创作上弥漫的华而不实之风,形成了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建安风骨”。曹操的《登台赋》、王粲的《登楼赋》、曹丕的《典论》、曹植的《洛神赋》、蔡文姬的《悲愤诗》等,至今仍深受世人的喜爱。而这些作品,大都是在邺城铜雀台所作。
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在曹魏铜雀台原有十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巍然崇举,其高若山。窗户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又作铜雀于楼顶,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中记》记载,石虎时,铜雀台有殿室一百二十间,房中有女监、女妓。正殿上安御床,挂蜀锦流苏帐,四角设金龙头,衔五色流苏,又
安全钮屈戍屏风床。石虎又在铜雀台下挖两个井,二井之间有铁梁地道相通,叫做“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财宝和食品。北齐天保九年(558年),征发工匠三十万,大修三台。整修后,铜雀台一度改名为“金凤台”。到唐代,又恢复了旧名“铜雀台”。元末,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角,周围尚有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明朝中期,三台还存在。明末,铜雀台大半被漳水冲没。如今的铜雀台,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后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凤台也只有不足二十米高,像两位老人孤零零地屹立在京深高速公路旁问候着过往的行人。
古邺城是在古邯郸衰微成一个普通的郡县以后,在河南士地上崛起的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曹魏到杨隋四百余年间,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等割据王朝的都城。中国古代的台式建筑肇始于周,成长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日趋完美。曹操在邺城建三台,特别是铜雀台,达到了我国古代高台建筑的顶峰。
04 说亭 珍藏版
序
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亭子是最让人喜闻乐见的一种。登山临水,每每望亭而疾步,临亭而憩息……六篇清丽可诵、引人入胜的美文,谈景言情,论虚说实,对“亭”的种类特征、性质功用、造亭理论、立意组景、建筑栽植等诸方面皆有独到精辟之见解,辅以一百七十八幅“亭”的照片,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一册在手,可深刻领会“亭”这种最能代表中国建筑特征、最为国人所喜闻乐见的建筑形式的文化艺术底蕴。
精读片断
亭作为一种景观建筑,常常以空间环境主体的形式出现,构成视觉景物的趣味中心,让人们从各个方向来欣赏。但是,它又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四面空灵,更多地强调其虚空的内部与周围的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建筑造型的外在形象,在周围空间中起到点睛的作用。它追求的是整体环境的空间美,所以,事具有“点景”和“观景”的双重作用。
颐和园中有一组亭,叫“画中游”,由三座两层的亭和游廊迭石组成,顺应地形的起伏变化,高低错落,造型丰富生动。但是,这并不是说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四周的景物环境如画,来到
亭内,就如同走进了画幅之中,作画中之游。对于这种空间环境的美,姚鼐在《岗亭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寒暑阴零,山林云雾,其状万变,皆为兹亭所有。”这就生动地说明,亭之美,并不完全在于它的建筑造型之精,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集四周景物之胜,从有限空间,进入无限空间。所以乾隆皇帝在圆明园多次游赏园亭之后,便由衷地发出了“四柱虚亭不设棂,天客寥廓水清冷。适然俯仰得佳会,回绝寻常色与形”(《昭旷亭》)的感慨,道出亭的妙处所在。
清人许承祖在《咏曲院风荷》一诗中说:“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写出了亭的虚空特点。而亭的妙处,就在于“虚”,在于“空”。虚空纳万境。正是这样,才形成了一种以虚为主的、空灵的、与四周环境交相流动的空间气氛。所以苏东坡才有“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象得天全”(《涵虚亭》)的感叹。
袁枚在《峡江寺飞泉亭记》中也谈到了这种内外空间交流类所带给人的感受。他说:“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他。纵横丈饮,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居,或偃仰,可放笔研,可沦苟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事者,
其他乎?曾澄波善奕,余命霞裳与之对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瀑布是自然环境,是外界空间的景色,水声、松声、鸟声,乃是外部环境,而飞泉亭则在其间形成了一个适于休想的内部空间。由于事所具有的这种虚空特征,可以使内外空间景物交相呼应,故此才能产生无穷的意味。相反,若没有这种空间的交流,或只是孤事,或仅是瀑布,其乐趣则会大为逊色。
05 说园 珍藏版
作者:陈从周
出版日期:2003-10-1
概要介绍:
五篇清丽可诵,引人入胜的美文,谈景言情,论虚说实,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动观、静观、迭山理水、建筑栽植等诸方面皆有独到精避之见解。136幅苏州园林照片,相得益彰,使读者既了解中国造园艺术,亦可加深对叶圣陶先生评述《说园》“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之精神的理解。
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绍兴,原名郁文,晚听自称梓翁,室名梓室。当代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且工诗词书画。1942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圣约翰高级中学、圣约翰大学、苏州美专、之江大学教职、同济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园林学会顾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贝聿铭建筑事务所顾问等。主持设计、建造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上海豫园东部、云南昆明楠园等;主持修复有上海龙华塔影园、杭州西湖郭庄、绍兴东湖景点等。出版著作有:《徐志摩年谱》、《陈从周画集》、《说园》、《园林谈丛》、《苏州园林》、《扬州园林》、《中国名园》、《绍兴石桥》、《梓室余墨》、《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山湖处处》等二十余种。
06 说楼 珍藏版
作者:覃力著,张锡昌摄影
山东画报 编辑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市场价:13.00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X7-80603-948-1
版次:第一版
出版日期:2004-06-01
开本:
装帧:平装
页数:128
序
苏东坡有言:“赖有高楼能聚远”,道出了楼阁建筑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景观特征。楼阁建筑既运用其硕大华美的形象构成“景观”,又是凭栏远眺、怡神旷目的“观景”之地。《说楼》一书,对楼阁的结构种类、功能作用、景观特征等诸多方面做出介绍,书中收录了一百三十八幅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楼阁照片,有助读者充分领略这一建筑艺术的底蕴。
07 说门 珍藏版
作 者:覃力
出版社:山东画报
日 期:2005年1月
开 本:0 版 次:1次
页 数:0页
装 帧:简装
ISBN :780603949x
内容提要:
八篇清新隽永、蕴涵丰富的美文,谈古论今,深入浅出,对门的历史沿革、种类特性、位置设置、民风民俗等诸方面作了细致精辟的阐释,更对城门、牌坊、屋宇式大门、墙门、房门施以重墨;同时辅以一百七十二幅门的照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手持一册,便可领会,门不仅是建筑艺术之表现手段,还是内外乾坤之界隔、社会地位之表征、德行旌表之对象。
声明:已通过安全检测
杀毒软件:金山毒霸
病毒库:2006-12-12-10
在线时间:15:00-次日7:00
常驻服务器: DonkeyServer No2或随机
《精品图书(6)古建筑文化图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