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5-14 14:58:44 来源: 复制分享
我们都知道,LinkedIn的目标市场较为狭窄,这对它而言既是一种福气,又是一种诅咒。从一方面来看,公司的特殊性质(LinkedIn是一家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交媒体网站)将其定位与传统社交媒体区分开来,避免了与社交巨头Facebook和Twitter的正面对决,而是作为一种补充体存在。
但其所处环境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社交媒体网站除了要看一些传统的股票价值指标(譬如年收入与公司利润)外,也会关注网站用户的增减量与活跃度。但对于LinkedIn来说,广告商一般只对目标用户感兴趣,其市场定位也决定了潜在的用户群十分有限。举个例子,任何一个年龄达到13岁的人都可以在Facebook及Twitter上开设账户、在产品中寻找价值,但LinkedIn呢?只是为上班族们量身定做的。
为了提升用户的活跃度与参与度,LinkedIn正在持续增加对“社交互动”类功能产品的开发与关注。其实这能够证明,LinkedIn早就看到了自己与传统社交媒体之间的差异。
近几年来你会发现,在界面布局及用户体验上,LinkedIn已经开始在模仿Facebook。举个例子,LinkedIn添加的一个动态新闻列表,增加的点赞(like)及评论(更新的消息)等功能,以及“内部消息传递(站内信)”服务……都有Facebook的影子。按照新媒体网站BuzzFeed的说法就是:LinkedIn一直在思考怎样学习Facebook的下一个Idea。
LinkedIn建立Instant Articles是件好事儿?
BuzzFeed曾这样报道:“在Facebook推出Instant Articles(该服务能够加速加载文章,大大增加了Facebook的访问量)一年后,LinkedIn也开始考虑与内容发行商进行合作,创建一个类似于Facebook Instant Articles的服务。”的确,Facebook这项新业务的一个亮点就在于,用户不用点开链接进入文章来源地,而是直接为Facebook自己的页面贡献访问量。从增加用户粘度的角度来讲,建立这个系统对LinkedIn是件好事儿。
从另一方面来考虑,内容发行商其实面临着“权衡取舍”的问题。大多数媒体网站都依赖于广告收入,而网站访问量是设置广告费率的重要指标。将内容授权给社交媒体网站登载,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与“提高访问量”这个目的背道而驰。
然而,Facebook这个案例也有一定的特殊性:面对着Facebook近17亿活跃用户和200多万个广告商,内容发行商们其实很难说no,毕竟这将大大提高自己的品牌曝光度。从根本上来讲,这对他们自己的网站流量是有好处的。此外,Instant Articles有更快的加载速度,这也意味着用户不会因为一篇文章缓慢的加载速度而直接选择关闭,减少文章的转载及曝光机会。
在广告方面,Facebook很明智地建立了一套“广告收入共享模式”:如果内容发行商在自己文章的页面上投放广告,广告收入全部归内容发行商所有;如果交由Facebook来出售广告位,那么Facebook只分得收入的30%,其余70%归内容发行商所有。但作为等价交换,内容发行商需要遵守Facebook制定的广告限制条例。在Instant Articles推出早期,很多内容发行商都曾抱怨过,Facebook的广告限制过于严格,以至于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收入。在经过若干轮谈判及条例修改之后,内容商们似乎对Facebook的规定变得顺从起来。
流量VS内容之争
逐渐地,很多注重流量的网站开始寻找能够掌控用户体验的方法。除了Facebook,Twitter也推出一项新产品Moments,其主要内容主要由经过编辑整理的重要“推文”组成。
当然,这种事儿肯定也少不了Google。早在去年,Google就发布了移动网页加载项目AMP(Accelerated Mobile Pages)。由于广告通常是阻碍网页加载的重要部分,AMP允许用户屏蔽某些内容的广告,并限制内容发行商文章中的广告数量,从而使内容能够以更友好的方式、更短的时间到达用户。当然,AMP也不会亏待内容发行商,将会回馈给他们更多的搜索流量。
这些尝试的结果就是,拥有庞大流量的网站以“用户”为“要挟点”,最终获得内容发行商们的让步。所以,LinkedIn没有理由不照葫芦画瓢。总的来说,LinkedIn模仿Facebook做一个可以为自己增加流量的Instant Articles是明智的。特别是在广告分享协议这一方面,将是一个获得未来收益的强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