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12 21:05:26 来源: 复制分享
2月12日消息,《经济学人》杂志网站日前刊文,分析了富士康欲高价收购夏普背后的意图。文章节选内容如下:
单从表面价值来看,富士康56亿美元收购夏普的报价并没有多大意义。对一家负债累累、浪费了两次救助机会且目前仍处于亏损的公司来说,这种价格看似太过奢侈。掌门郭台铭似乎并不在意此前一桩交易的影响。在夏普的财务状况极度恶化后,富士康曾于2012年向该公司注资8亿美元。
为什么他现在如此热心,要在一件可能成为沉重负担的事情上大肆花费呢?郭台铭自己并未说明,但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长久以来,富士康一直是苹果公司iPhone和其他设备的最大组装厂商,在中国内地有超过100万工人。富士康与苹果的生意为公司贡献了近半营收,它自然希望获得其中的议价权。夏普生产显示面板,又是苹果的一大供应商。合并后的公司会在利润率上有更大的话语权。富士康目前的利润率仅有微薄的3%。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郭台铭希望让富士康的业务多样化,不再单纯依赖为别家生产设备。拥有自己的品牌,利润会更丰厚。富士康大约五分之二的营收来自为惠普、思科等少数西方公司生产网络设备与服务器。相比之下,公司手持设备组装业务的客户就多了很多,例如中国的小米(尽管内地智能手机市场的需求正在饱和)。手持设备的兴起严重影响了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的销售,而这也在富士康的业务范围内。如果能利用夏普享誉全球的品牌,设计并销售自己的设备,富士康至少也可以保留属于品牌厂商的利润。
从低利润率的组装厂商走到价值链前端,这种渴望是可以理解的。为了更具创新性,富士康下了不少功夫。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4年的一项研究将富士康列为中国内地申请高质量专利最多的公司之一(尽管它的母公司实际在台湾)。富士康也在美国申请专利,美国的标准要比中国更苛刻,而且它申请的多是“发明型”专利,而不是重要性偏低的“实用性”专利。
从历史上看,夏普为科技产业的进步做出过不小贡献。所以说,这或许是郭台铭乐于高价收购的原因尤其是前几年他个人曾投资夏普的显示业务。他相信这家公司能在相关领域中做出重要突破。
倘若果真如此,收购夏普或许有助于郭台铭的“11屏”大战略。他希望通过这套战略让自己的公司为所有设备提供显示器,从计算机到汽车再到智能手表。这些或许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愿意为夏普花大价钱。不过,即便最后拥有夏普,扭转这家破产受困的公司也不是件容易事。
微信搜索“IT之家”关注抢6s大礼!下载IT之家客户端(戳这里)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