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04 12:02:13 来源: 复制分享
售假成为第三方电商平台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日前,国内最大时尚电商平台唯品会对争议做出回应,向消费者先行垫付商品价值10倍补偿。为了保证利润,开放平台是电商巨头的一致动作,然而管理的难度远大于自营。从表面看,售假源于第三方平台商家违规成本低,在这背后则是电商平台作为利益相关方态度暧昧。相比于大型商超的供应链,电商渠道存在太多小型供应商,这是造成第三方平台售假的根本原因。
涉假频发
在某海淘网站上花2万“大洋”买了一个名牌包的李明(化名)收到商品后心里打起了鼓,“这包看起来像假冒商品”。最终,身在上海的李明把包快递到了北京某朋友处,经过经验更为丰富的朋友和专柜工作人员“检验”,该包是假冒商品。不过,没有一个人能给她出具检验报告。这就意味着,在与商家理论中,她仍然“理亏”。
此前,据媒体报道,有消费者称在唯品会店庆促销活动中买到的名酒疑似为假冒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反映,唯品会日前给出官方声明:公司已经联系购买此商品的903名消费者进行退货退款,对已退回的商品进行封存并移交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鉴定。唯品会表示,除了对消费者进行商品价值10倍补偿外,已永久停止与该供应商的合作,并已主动向警方报案。
其实,搜索各大电商网站可以发现,每日都有大量消费者抱怨平台售假,尤其是与第三方商家争议最多。
违法成本低
不仅是电商平台,整个零售业都面临假货问题。不过,不同于传统零售业,违法成本过低使得电商平台深陷假货泥潭。
据知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资质对于平台商家而言并无太强约束力,“不同于传统零售业由品牌商直接开店,入驻电商平台的更多是中小型贸易公司”。据该知情人士介绍,一些贸易公司只有四五个人,通过各种渠道拿到“资质”后开始在网上卖,甚至通过掺假等手段售假,即便被平台查处后也通过更名或换个平台接着卖。
该知情人士坦言,线上店不会面临线下店那样严格的监管以及开店成本。线上店只需满足不同平台的规则即可上线,而线下店还面临工商、税务等不同部门的监管,选址、装修等涉及重多成本。
不只是对商家,售假对平台而言同样违法成本很低。商务部研究院信用与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韩家平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违法成本过低是第三方电商平台涉假的重要原因之一。售假除了对大型电商平台名誉会造成很大损失外,对一些中小型企业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据了解,对商家进行下架处理后,平台并不会负有更多的连带责任。
平台的严打与纵容
“每一个第三方电商平台都要面对假货问题”,在第五大道奢侈品网首席运营官孙多菲看来,开放平台的优势是可以快速扩张商品品类,发力非主营业务,但必须面临商品涉假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每家电商平台都清楚意识到这个弊端,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商品质量,取得消费者信任,纷纷从商家入驻、销售、质控等多个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制度。
根据京东方面介绍,公司除了对商家资质进行把控外,还通过联合监管部门等方式进行把控。唯品会在官网指出,为保证100%正品,所售商品均从正规品牌商渠道进货并授权。阿里巴巴也在日前宣布,公司合伙人、副CFO担任平台治理官一职,再增200人专职打假。
综合各大电商平台规则来看,各大平台除了对入驻商户进行资质审核外,还需要交纳金额不定的保证金,一旦出现售假行为大多直接关店。
不过,在严打的同时,电商平台对涉假商户态度暧昧。电商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助长了商家售假行为。电商“超越空间”的特性使得纵容之下渠道乱象尽显。
对比传统零售可以发现,商场主要选择与品牌商、重要代理商等直接合作。而电商平台则在互相竞争中引入了大量商家。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为了保证平台商品品类,“平台甚至会通过多种渠道引入大量稀缺品牌资源”。
韩家平坦承,目前我国政府监管存在滞后,但电商平台信息的不透明加大了监管难度,“电商平台在自律中并没有承担更多责任”。从政府监管层面看,传统先发现后介入的模式对打击电商售假、侵权等存在滞后性,监管更主要是靠电商平台自律。不过,电商平台本身就是企业,它们与平台商户是利益相关方。上述知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电商平台可以根据数据进行打假,不过有些信息最早转到了平台员工手中,员工为了保证自己绩效,甚至进行包庇。
在韩家平看来,电商平台打假需要政府与平台结合起来。这需要电商平台开放信息数据,与监管部门共享。此外,国家也需要尽快立法,明确电商平台和售假商户的法律责任。
微信搜索“IT之家”关注抢6s大礼!下载IT之家客户端(戳这里)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