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12 12:05:38 来源: 复制分享
最近,东北地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接连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
专家表示,人们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办公室等室内空间,室内空气污染防控不能掉以轻心,应科学认识、正确使用空气净化手段,为室内空间也戴上“防霾口罩”。
“现代人有80%的时间待在室内,当室外污染严重时,室内空气若不做净化处理,不容乐观。”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张林表示。
2014年11月至今年1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北京室内空气质量调研。张林是这一调研项目的负责人。调研组收集了北京市407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数据,公布了《室内空气质量调研的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采样期间,北京市室外的平均PM2.5(细颗粒物)浓度为91.5微克/立方米,居民室内空气的平均PM2.5浓度为82.6微克/立方米,处于轻度污染范畴。室内20小时的PM2.5暴露量约为每日总暴露量的82%,而室外4小时的PM2.5暴露量约为每日总暴露量的18%。人均室内PM2.5的吸入量是室外的4倍。
报告显示,与交通主干道的距离会影响室内空气,距主干道“大于500米”“100500米”“小于100米”的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呈逐级下降趋势。
报告还指出,居住楼层与室内污染物浓度间存在一定关联。采样期间,17层以上在几乎所有室外浓度区间中,都表现出室内浓度的最低值。室外浓度在0200微克/立方米的范围内,18层室内浓度值较高;在200400微克/立方米的范围内,916层室内浓度值较高。
楼层与室内污染物浓度间存在关联的结论,引发讨论和质疑。张林表示,报告中呈现的只是采样时间内的数据相关性结果,“楼层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十分复杂,跟季节、楼间风都有关系。想得到更严格的因果性结论,样本量还要不断拓展。这一结果引发了我们继续探究楼层与室内空气质量关系的兴趣,但目前得出结论还为时尚早。”
当室外空气质量指数“爆表”时,还要开窗通风吗?
专家表示,即便室外空气很糟糕,人员密集的室内场所还是应该择机通风。这是因为室内污染物并非只有PM2.5一种,密闭门窗虽然能够降低霾对人体的影响,但会让其他污染物,如二氧化碳、甲醛、氮氧化物等浓度上升,若一直处于封闭环境,没有新鲜空气流通,将危害人体健康。
“实验表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人会感觉头晕不适。当其浓度达到一定高度时,会对人类认知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大脑反应速度将有所下降。人们需要在开窗换气和空气净化中找好平衡。”张林说。
赵彬认为,在室外空气质量不佳时,可以“短开窗、长关窗”。除了正确采用净化手段,人们在雾霾天还应注重自身清洁。“由于PM2.5不仅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暴露在外的皮肤接触也会将污染颗粒带回居住环境,所以从室外回到室内时,最好尽快清洁皮肤、口腔和鼻腔。”赵彬说。
微信搜索“IT之家”关注抢6s大礼!下载IT之家客户端(戳这里)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