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0-12 00:02:25 来源: 复制分享
市面上社交应用多如繁星,地理位置社交、图片社交、颜值社交、音乐社交、兴趣社交、熟人社交等等,同时各路大咖关于社交的分析讨论没有上万篇也有几千篇文章。社交世界的缤纷多彩,一方面各种关于社交的创业项目还在持续涌现,另一方面有众多的社交应用不断在死去。如何突破传统社交围困找到一条突破之路,我想这也是众多匍匐在社交领域里的创业者不断在积极思考探索实践的方向。
我最近自己有些许体会,想来和大家探讨一下。本文不谈术的层面,交互,色彩、结构、功能等等全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内,今天我们只探讨社交产品背后的逻辑。
社交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里我给出我的答案社交的本质是结识、维系、并最终产生价值。我们所有的社交行为均是抱着某种目的而触发,最后都是想得到某种价值为结果。我们就用这个逻辑来分析一下目前所有的社交产品。
99%的社交产品,都在遵循着这个逻辑路径:先结识、后维系、然后产生价值。这就是我认为目前社交领域存在的问题,大量重复建设导致:
一、结识效率低下;
二、无法避免微信黑洞;
三、要极度勤奋用心才能产生微弱的价值。
社交应用之所以这么难做,是因为我们大部分的社交软件都在“结识“底层拼杀。你滤镜做得比专业大师级PS还好看;你的贴纸做了上万套,各种创意炫酷拽爆天;你的动态流,瀑布式、全屏式、左划,右划、上滑、下滑、摇来摇去各种新奇,你的领域细分比淘宝目录还细,你附近的人、同行业、同职业、同学校、同小区、同爱好、朋友的朋友,结识算法做的再精准,但是又如何呢?折腾来折腾去,你妹子约到了吗?你找到可以帮你的人了吗?
只有极少数幸运、勤奋、用心的家伙,在社交应用上成功地展示自己,获得了充分满足感和虚荣心,甚至不菲的经济回报,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收获了价值。而大部分用户仅仅是个看客,新东西玩一玩,就腻味了,产生不了什么对自己有用的价值,于是就离开了,用户流失率居高不下。这也是为什么这些社交应用要不停的获取新用户。这些社交应用对用户产生的价值太小了,用户很难长期忠诚于你,所以你会发现社交应用死了一个又一个。
而一些在结识领域做得真心不错的社交应用,好不容易在底层厮杀出一席之地,以为可以展翅高飞了,但是马上就挨了微信的当头一棍。用户一但熟悉就互加微信,用微信来维护彼此关系,从而把你遗忘。
微信卡位在你产品必经的路径上,你只能仰望微信,继续回头想尽办法,希望让用户在你的产品上沉淀下来,然并卵。这或许是和微信同一个时代做社交最大的悲哀,当你仰望星空,你发现的不是广阔的机会,而是微信的阴影。你只能低头继续辛苦耕耘阴影边的一亩三分地,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腾挪辗转,还要时刻防御着新的进入者。想想都觉得你们苦。
而职场社交在社交逻辑的产品路径上是明确奔着价值去的,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在国外Linkedin把这条路走通了。但是在中国,从结识到产生价值这个路径在网上太长了,中间的转化效率极其低下,而且干扰太多,所有目前在中国做职场社交没有一个是成功的。这里不过多的分析职场社交为什么在中国做不好,我以前的文章均有涉及。但是把职场社交背后的价值延展开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我今天要说的突破之路。
刚才已经说了,传统的社交产品模式,从结识、到维系、到产生价值,在现在的行业环境下,已经走不通了。那我们能不能换一种走法?
我们经常说:“关系要平常多走动,别到有事的时候才找人”。这一句话,讲透了社交的本质,结识只是开始,维系是日常高频,产生价值才是结果。但是现实中的真实情况,我跟你根本不认识,或者仅仅认识但是没有日常高频的维护,不太熟,可是又想结识你,求你办个事或者就想睡你。怎么办?你会找中间人,或者直接送礼,或者直接给钱,来达成你的目的。这个场景是不是在现实中很常见?好了,话说这里,我想聪明人已经明白我要说什么了。
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个新的社交产品,直接从价值入手,其中的结识和维系都可以简化。只做有价值的结识,而货币化就是价值的体现。
这里我们把结识分类为生活类和商业类;同时把结识分为供方和求方。
你想认识我吗?不管你是通过附近的人、同行业、同职业、同学校、同小区、同爱好、你朋友的朋友……哪种方式认识我的。你想认识我干嘛?老娘我可没空陪你瞎扯蛋,你想约我是看电影、逛街、喝咖啡、唱k、还是滚床单,我可是按小时或者次收费的。不给钱?赶紧滚粗。老娘心情好,给你打个折,或者老娘开心了白送你无所谓。
我想认识一个产品大牛,技术大牛,营销专家,给我讲讲?行啊,我给你讲讲,但是平常我很忙的,没空给你讲啊。什么?你按小时给我付费,好啊,我来。
其它场景,各位自行脑补。
按照这个逻辑,社交的结识、维系、产生价值,可以直接用电商或者O2O模式来实现。日常兴趣类、生活类的社交结识,可以归为短期的价值交换。而商业类,职场社交中的招聘,其实就是长期、稳定的价值交换,把社交的需求具向、收窄,直接从价值入手,通过货币化,简化、缩短、结识和维系的过程,当有了第一次的货币化结识,价值实现,后面你们持续地维系和价值再现,是继续货币化还是免费,那就看你们双方的社交深度了。用这种方式构建社交产品,其实天然就进行了社交产品的商业化变现。
虎嗅作者中有一个大牛叫判官,他告诉我,社交想做商业化,不管是游戏,还是虚拟道具,还是电商,都需要通过嫁接其它方式来实现,而社交本身要做商业变现,只有把人做为商品,才有可能。我的理解和判断这是正确的,直接货币化人的结识,货币化人的价值,不仅仅可以直接让社交商业化,还同时是一条社交产品的突围之路。
行业里,已经有一些产品在尝试、摸索我今天探讨的社交产品突围之路了。具体从哪个维度切入,产品的具体呈现形式是怎样,就看各位大咖去琢磨了,期待有惊喜。
最后你会发现,打败58、赶集、美团、点评、糯米、淘宝的,其实是社交O2O。
微信搜索“IT之家”关注抢6s大礼!下载IT之家客户端(戳这里)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
上一篇:天猫双11晚会:冯小刚导演,宁泽涛电视首秀,芒果台播出
本文地址:IT新观察 >> http://www.9xz.net/it/xinguancha/64942.html
下一篇:中国企业,重商业不重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