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8-14 12:01:54 来源: 复制分享
APP刷榜已经不是新鲜话题,时至今日这一“怪相”渐渐被大家所接受,甚至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尤其游戏圈,已经成为重灾区。一款游戏APP从研发到用户下载,刷榜已成惯例和潜规则,没刷过榜你都不好意说自己是游戏APP。当然,不刷榜你也难有机会上榜除非是你干儿子或者亲儿子。
游戏圈刷榜乱象:渠道为王陪吃陪睡是常事
“对于每个月只有几百万流水的游戏来说,厂商只要维护好渠道关系就可以了。所以陪吃陪睡都是常事。”北京游戏圈内一位女士指着一刚刚毕业工作的小姑娘说,“有的APP厂商就是找比她还小的姑娘,各种陪,包括睡。”
“但是话说回来了,不是陪吃陪喝陪睡,你的APP就能在榜单上占据一个位置,很可能是对方白吃白喝白睡。”她继续以略带气愤的口气表示,“当然,我只是说有这个现象,不代表现在榜单上的睡来的。”
当然,作为刷榜中最为重要的渠道环节,近年来渠道商的腰板越挺越直。这也滋生了平台分发市场的繁荣。以安卓市场为例,就有大大小小400多个分发相关平台。
众多的分发应用给游戏厂商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可能。随之也出现了种种乱象,厂商跪舔渠道商,刷榜成行业潜规则,刷榜暴利不断等等。
上述资深人士表示,如今渠道商成为了的游戏公司赖以生存的“根本”,成为了决定游戏产品成败的关键,因此,讨好渠道商是厂商惯用手段。但并不是一味的陪吃陪睡就能解决问题,能够达到S级别的游戏产品更多看的是游戏的品质和噱头。
当然,这种对渠道商的“追捧”也并非一帆风顺。据一位接近畅游的知情人士透露,上半年畅游就有两款手游产品没能借势渠道获得成功,不幸“夭折”。
一方面,畅游在手游方面的表现一直未能与端游持平,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渠道并不是万能的。
刷榜新生:奖励式刷榜获资本市场认可越触红线越兴奋
千篇一律的刷榜使得渠道商黔驴技穷,单纯的依靠技术实现刷单看上去总不会太自然,而且时不时常会触犯到规则底线,产品下架得不偿失。这点在iOS平台上表现尤为明显。
因此,奖励式的刷榜模式诞生了。这种“发动群众力量”的新形式即自然又轻松。这时的渠道商扮演的角色类似于游戏中的“派发任务”,而平台用户则像完成新手任务一样实现对平台上应用的分阶段下载,每完成一个阶段便会收到渠道商的奖励,奖励包括产品福利甚至现金回报。
这样的模式,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用户的下载热情,不费事还有钱拿。但也因为奖励过程中有利益导向而受到争议。由此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资本市场很疯狂,往往是越触红线越兴奋,类似于刷单这种擦边球的行为往往是资本市场最为看好的。”这样的观点得到了一位资本市场人士的赞同。
但是,奖励式刷榜也暴露出了自己的问题。首先,对用户来说,分阶段下载应用的门槛太高。换言之,用户需要完成平台的阶段性任务,达到一定任务量才能够拿到回报,中间对用户的时间、精力损耗暂不计算在内,单纯的分阶段就已经很让用户疲累。
此外,对用户来讲平台回报收益小。举例来说,一般用户在第一阶段需要下载10个应用,会获取510块钱不等的奖励,但是奖励要达到50元才能提现。因此用户需要进行第二步第三步任务,而进一步的任务则包括了注册、打开等要求。因此,用户经历了一番折腾最终只赚到了50块钱,成本有些高。
笑到最后的不是渠道商:螳螂捕蝉公会在后
如果单纯的认为在APP的一生中获利最多的是渠道商,那么游戏圈又一次打破了大家的认识。在游戏APP的推广中不得不提到游戏公会的作用。
公会作为流程中重要的一环成为了渠道商流水的重要保障。但是,渠道商大部分的收入也流进了公会的腰包中。
据手游交易平台8868创始人吴刚透露,根据游戏公会开放程度不同,在游戏APP流水上的占比也有所不同,不是完全一定的。“可能达到1050不等。”吴刚表示。
以某款游戏APP产品月流水在500万左右计算,那么环节当中的游戏公会最多可以从中获2500万流水。而目前整个手游行业的利润在8%30%之间,一个月下来,厂商获利约为150万,公会最多可以从该款产品中获得75万。
不难看出,公会成为了保障流水的稳定来源,同时也是分割蛋糕的对手。两者相爱相杀,却也难舍难分。
有水分的分发平台玩家还愿意相信么?
有意思的事,在笔者对游戏圈的各类人士询问中,大家都没有对刷榜一事产生质疑,似乎早已司空见惯,甚至默认为这种包揽给渠道商的“营销模式”是行业必然。
那么,这么“营销”而来的榜单数据势必参杂了水分,这样的榜单对用户来说吸引力又在哪里呢?
笔者随机询问了一位游戏玩家,对分发平台上的排行如何界定?对方表示,“一般没有名气的,榜单上位置很高的就有刷榜的嫌疑。对于这类游戏我不会选择下载,觉得刷出来的没意思。“
但也有玩家持有不同意见,并表示“榜单可供参考,既然能刷上去就一定有道理,可以试玩,不行再卸载无所谓的。”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今的刷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刷榜刷流水,而是产品推广形式的一种,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短时间内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但随之也会滋生出诸多弊端。好好做产品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