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6-25 09:01:43 来源: 复制分享
未来,Uber在中国市场上只有两种结局,其一没有Uber;其二,变成中国式Uber。
昨日有媒体报道指出,Uber在中国正遭遇严重刷单问题,在华每日订单量中有30%至40%的订单是刷单,每天Uber在中国光被刷走的金额都超过千万。
改革开放以来,跨国商业巨头在中国所向披靡,多次把本土企业打得溃不成军,但只有一个领域例外,那就是互联网业。对于跨国互联网巨头来说,在中国市场一直有个不能成功的“魔咒”存在,多年以来,从雅虎到易贝,从谷歌到Groupon,至今都没有一个跨国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取得成功。
到了2015年,很多人把破咒的希望寄托在国外互联网专车巨头Uber身上,Uber进入中国以来,与百度合作,迅速扩张,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在一大批以互联网企业员工为主的白领群体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Uber在中国扩张的凶猛程度与之前的跨国互联网巨头相比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真的在中国烧钱,而且舍得烧钱,持之以恒地烧钱,据说,为了占领中国市场,Uber还计划为中国业务进行新一轮融资。
而人们之所以对Uber寄予厚望,除了对它有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信心之外,还因为Uber是真的有钱,最新一轮融资之后,Uber的总融资金额达到100亿美元,创下美国非上市高科技公司的融资纪录。据说,到中国之前,专家们都建议:中国是个复杂的国家,你们需要花4年时间进行研究。但Uber的回答却是:不用,直接干吧!然后到这个月,Uber就宣布它在中国做到了日均100万单业务。
但最终Uber会成功吗?这还真是个悬念,按照经验,Uber总会在某一刻绊倒,可能是因为政府监管上的原因但这也是Uber在各国遇到的普遍问题;也可能是特殊国情的原因,比如遭遇恶意刷单。
所谓刷单,就是Uber的签约司机通过造假来骗取公司补贴,为了培育用户群Uber针对司机建立了丰厚的补贴机制,原则大概就是接的乘客订单越多则补贴越多。由于丰厚补贴,刷单在互联网叫车领域普遍存在,但Uber的问题尤其严重,因为它在机制上留给刷单者的漏洞更大。比如滴滴快的是抢单制,因为存在司机之间的竞争,刷起单来就比较难,但Uber为了避免司机挑活儿,以及让乘客最快获得订单,采取的是就近派单制,这一模式在美国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但在中国却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再近也近不过刷单熟人之间的面对面。
媒体对Uber上的刷单量估算或许存在一些夸大,但刷单问题是肯定存在的,面对于此,Uber有两个选择,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堵住刷单漏洞;或者咬牙坚持“国际标准”。目前Uber选择的是后者,但烧钱的压力也是巨大的,连中国媒体都出来操心了:10亿美元投资够烧多久?
国人常抱怨跨国公司实行双重标准,比如中国的麦当劳没有免费续杯,必胜客的水果自助只能拿一次等等,但Uber的遭遇却鲜活地演示了实行国际标准的代价。
此外,刷单骗补这种事情,虽然涉及金额不大,但终归是诈骗,在中国却被熟视无睹,甚至淘宝上都有大批刷单交易公开买卖,不光没有法律制裁,甚至连道德上的愧疚感都没有。
这就是Uber遭遇的特殊国情,它比南橘北枳更甚,可称作“沼泽地”效应,在低层次的消费者意识、宽松的法律环境、低底线的商业伦理中,就算是一头大象又怎样?还不是照样陷进去。
未来,Uber在中国市场上只有两种结局,其一没有Uber;其二,变成中国式U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