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6-23 09:02:02 来源: 复制分享
上周举行的一年一度Optinet光网络会议上,头戴主角光环的SDN不出意外成为讨论的焦点。光接入技术可以谈的话题不多,铜缆新贵G.fast,在会议上没有任何声息,这可以说明G.fast还没有得到国内运营商的重视。
事实上,G.fast技术在中国市场可能永远没有机会。这篇文章不想讨论G.fast的标准制定进展、技术如何先进、国外有哪些运营商支持,而是从中国的现实来说,出身于铜缆的G.fast,就背负了铜缆的“原罪”,注定无法在中国市场立足。
有进无退
中国消费者可能是最热爱技术的一个群体。过去几年,智能手机产业打响了“核战争”,从单核到双核到四核再到八核,今年进一步升至十核,主战场都在中国。手机芯片老大高通尽管技术绝对领先,但不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心理,被联发科的“核攻击”不断打乱产品部署,亦步亦趋,终贻笑大方之家。
放在宽带市场亦如是。中国在2013年年底才发放4G牌照,短短一年时间中国移动超过70万座TD-LTE基站拔地而起,建成了全球最大的4G网络;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今年2月份获得FDD-LTE牌照后,也大踏步开启了4G网络建设进程。至于3G网络还没赚到钱没多少消费者喜欢了,再投入已经没有了意义。
中国宽带接入网发展始于2010年,中国电信启动了100万户FTTH(光纤到户)试点。在政策强力推动下,运营商随后开始大干快上,光纤宽带成为新建小区标配、旧校区宽带升级改造的唯一选择,铜缆几乎无人问津。光纤化的速度太快,甚至连用户都来不及接受,并闹出了不少矛盾。xDSL如同一位垂暮的老人,等着完全消亡的那一天。
“手机核越多越好”、“4G比3G网速快”、“光纤比铜缆网速快”消费者已经被教育出了这样的认识,而且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无论G.fast技术如何先进、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带宽需求、成本更低,铜缆就是铜缆。在充分竞争的中国宽带市场,FTTH已经是标配,运营商不可能冒风险再度选择铜缆技术,把用户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现实窘境
作为全球份额最大的光接入方案厂商,中国设备商华为也是G.fast技术的一大支持者。早在2013年10月,华为就与英国电信成功开通业界首个G.fast试验局,并获得了国际电信联盟的高度评价。试验局重新利用了原有铜线资源,无需铺设最后一段光纤和室内布线,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工程开支。
事实上,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是铜缆资源,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让G.fast技术有了用武之地。国内的铜缆资源,处境十分尴尬。经历了4次电信重组,各地运营商手中的市场变来变去,已经不大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铜缆资源,尤其是光纤化后几年,对铜缆的关注度大幅降低,不少铜缆资源已经被彻底遗忘。据了解,某地运营商在盘查铜缆资源时,发现只有不到20%能够明确,而这在同业已经属于比较高的数字。
在政策导向、消费者心理、光纤产业链成熟、铜缆资源不明朗等多种因素下,运营商基本上不再考虑盘查、盘活铜缆资源,做宽带接入再利用,即使G.fast技术在某些场景、某些地区更具成本和性能优势。相应的,华为、阿尔卡特朗讯几大设备商都没有费心去向国内运营商推广G.fast技术。
这不能不说是G.fast技术的一大遗憾。在当前以及未来数年,中国都将是全球最大的宽带接入市场,影响着产业链的发展进程。根据中国FTTH论坛主席毛谦提供的数据,中国仍然有超过1.3亿的xDSL用户,比FTTH用户还多些。不管条件是否合适,这些XDSL用户很难有机会转向G.fast,未来是光纤的,是FTTH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