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3-28 08:49:26 来源: 复制分享
德国之翼航空公司一架空中客车A320型客机24日坠毁于法国东南部阿尔卑斯山区,150人悉数遇难。26日,法国调查人员表示,飞机坠毁之前,副驾驶安德烈亚斯卢比茨一人在操纵飞机,他涉嫌故意降低飞机高度,导致撞山,造成机毁人亡。
“正常人”防不胜防
李明波:从目前公布的信息看,副驾驶安德烈亚斯卢比茨与任何恐怖组织都没关联,他本人也不在任何一份被监控的恐怖分子名单上。美国政府在事发后已经两次认定,坠机事件没有恐怖袭击的痕迹。有些人怀疑坠机和“伊斯兰国”有关系,其实是没有根据的。
王希怡:恐怖分子在施袭时,往往很注重表达和宣扬自己施袭的目的和信念,唯恐天下人不知。“伊斯兰国”组织一再发布砍头视频就是例子。但是卢比茨在坠机过程中一言不发,目前也没有找到遗书之类的东西,这一点不符合恐怖袭击的特征。
郑佳文:如果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恐怖袭击,卢比茨完全可以选择一个能造成更大伤亡的地点,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而不是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飞机的储油量完全可以支撑到巴黎的航程。
李明波:坠机事件已过去三天,但没有任何恐怖组织认领这次坠机惨剧。按我们过去的普遍认知,如果是恐怖袭击,一定会有恐怖组织出来认领。为何要认领?因为恐怖组织希望制造威慑效果,只要认领了才会让恐怖的效果蔓延。
王希怡:说实在的,卢比茨即使不是恐怖分子也“胜似”恐怖分子。他的行为造成的巨大伤害甚至超过了很多恐怖袭击行为。而且,恰恰因为卢比茨看起来很正常,才更可怕,因为防不胜防。
心理世界复杂难辨
郑佳文:是的。卢比茨的朋友也形容他“非常友善、风趣,有礼貌”。比恐怖袭击更可怕的正是这种机师临时起意发起的自杀性空难,可以说任何严密的审查也无法完全消灭其可能性。从这个角度看,将空难的发生归结于航空公司失职也是有点冤枉的。
李明波:卢比茨今年28岁,为何会选择如此残忍的坠机方式?目前披露的信息主要锁定两个原因:抑郁症和失恋。很多人感觉奇怪,航空公司为何会让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驾驶飞机?其实心理疾病并不一定有外在表现,很难被发现。即便是心理测试有时候也很难发现问题。
王希怡:还有一点,人的心理世界极其复杂,自己也不见得能够彻底了解,何况外人。而且,心理状况不是恒久不变的。去年通过了心理测试,不代表今年没有精神问题。真要防范的话,除了平时必要的筛查,一些简单的“笨”方法,例如现在很多航空公司纷纷要求机舱里任何时候都必须要有两个人,可能反而更直接奏效。
“飞行员自杀”是禁忌
郑佳文:因机师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空难并不少见。2013年,美国联邦航空局发布一份调查结果:2002年至2012年间,美国发生的2758起空难事故中,8起是由飞行员自杀所致,约占总比例的0.3%。马航MH370的机师也被怀疑因离婚而患上心理疾病。在以往空难事件调查中,“飞行员自杀”是个禁忌。也就是说,即使证据充分,“自杀”一词也极少出现在空难原因的调查报告中。
李明波:类似卢比茨制造的坠机惨剧,历史上并非罕见。不过之前几起比较著名的蓄意坠机空难,往往存在很大的争议涉嫌肇事的航空公司并不认同这是蓄意坠机。因为机师蓄意坠机意味着航空公司将支付惊人的赔款。
王希怡:这个很好理解。一方面,蓄意坠机的飞行员往往自己也一命呜呼,使得其真正的行为动机和心态很难被世人所了解;另一方面,若有飞行员蓄意坠机,其航空公司无论在道义、声誉和经济上承担的责任都是大到其几乎无法承担的,可以说是灭顶之灾。所以,只要存在一丝疑点,航空公司都不愿意“认领”类似事件。
郑佳文:在空难赔偿方面,各国的航空公司一般遵循《华沙公约》和《蒙特利尔公约》。如果有证据证明航空公司出现严重失职,那航空公司往往会被罚以超出实际损失的赔偿金额,以防止以后发生同样的错误。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航空公司对此类飞机失事“含糊其词”,完全不提“自杀”的字眼。
王希怡:像1999年的埃及航空990班机空难就是如此,美国调查称事故是由副驾驶蓄意坠机所致,而埃及方面一直拒不承认。事情就这么僵持至不了了之,一直无法盖棺定论。
赔偿足以令航空公司破产
郑佳文:但汉莎航空不会像前几个航空公司那么走运,它会坐实“飞行员自杀”这个空难原因。赔偿金额估计足以让德国之翼破产。
王希怡:我注意到,法国调查人员在26日的发布会上第一时间就指出卢比茨涉嫌“蓄意”坠机。相较之下,德国方面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媒体的表态都谨慎得多。毕竟这背后牵涉责任谁属的关键问题。要知道,空客总部在法国,而此前大家都在猜是不是飞机故障。
李明波:这一次遇难者家属应该感谢法国调查人员,第一时间公布了黑匣子录音内容,让德翼公司无法否认飞行员蓄意坠机。这也保证了家属能够拿到属于他们的高额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