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0-17 09:54:36 来源: 复制分享
以前我们强调的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也就是从教师的这一桶水中舀一杯水给学生,这就是注入式教学。现如今的语文教学提倡让学生自找源头活水,能自掘泉眼,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可以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对于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来说受益的远不止是某一节课,而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学期学校老师尝试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听了几位主任、和学校的几节竞赛课,在欣赏的同时,对于“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谈谈我的收获和迷惑:
一、收获
1、导入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导入环节的省时高效。上课以后,教师先用一两句话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或由回顾旧知导入,或由启发思考导入,或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不超过2分钟。这样避免了我们过去为了追求导入的“精彩”而耗费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的现象,确实节省了时间。
2、学习目标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里最重要的是出示好“学习目标”。学习材料和领导们的讲座中反复强调“教师只有把目标写准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有方向。”
3、学习提示
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的时间,如何检测等。尤其是在竞赛课中,很多老师注重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冯达主任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中,让学生看“图中数学书有多少本?圈出来。”“学生手里有几本,数一数?”……“在他的小棒上圈一圈”;韩晶老师《与众不同的麻雀》中,让学生“自由读文的过程中把课文中的生字圈出来,标上读音”;王秀娟老师《紫色的小花》中对孩子倾听的指导……都不是单纯的为了知识而学,而是在知识学习中注重了学法的指导和渗透!
4、课堂检测
不得不承认,过去我们的课堂是好学生表演的舞台,而“先学后教”则是把目光首先放在了差生身上,让他们充分地暴露缺点和错误,给其他同学思考和研究的平台,给学生“兵教兵”的机会。这种做法背后所谓的差生会的其他学生更不在话下的观点确实有它的道理,但是我在这种尝试背后感受更深的是“差生开始害怕了”,他们意识到自己一定会成为老师第一个提问的对象,所以以往那种东摸摸,西看看的现象很少出现了,努力应付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他们首要任务,有了这种“怕”做前提,课堂常规也有了起色。
总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策略具备了紧张、有序、朴实无华的特点。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模式。
二、迷惑
(1)直截了当的导入环节的确省时,但每节课都是没有悬念的平铺直叙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吗?激趣就不重要了吗?
(2)自从“先学后教”模式尝试以来,所听到的教师上课时不再复习旧知,不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这种模式的课,教师为了要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到本节新授知识的学习上,就可以不注重新旧知识的连贯性和铺垫吗?就可以忽略作者和时代背景吗?
(3)既然要省时高效,教师的语言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偷懒”。正是这一“偷懒”,才能给学生施展才干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与教之间的微妙意境!可是我们无论是在私下的尝试课,还是主任的引路课以及最近的竞赛课,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悟不出,总要描了又描,其实我们都知道,教师的语言表述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内容不宜太多,一两句话即可,要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可是仍不能做到我口从我心。
(4)也许是我们过于追求“先教后学”的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实际。低年级学生认字有限,自学指导更适合教师的口述,有些又长又繁琐的自学指导更适合给听课老师看。
(5)教学就像做菜,煎炒烹炸方法众多,但是相信每种菜都有自己最适合和不适合的做法,就拿韭菜来说吧,可以有很多吃法,但是绝对不适合熬汤。我们的知识内容也是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先学后教”这种模式,比如“众数”或“知识广角”这样难度系数相对很高的课,让学生自学实在是困难,更不利于学生板演,而指望“兵教会兵”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更应该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上是我在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和看了竞赛课后对于这种模式的收获和迷惑,相信随着迷惑的解决,我的收获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