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20 18:02:18 来源: 复制分享
法国巴黎遭遇大规模恐怖袭击的消息让全球震惊,社交媒体Facebook和Twitter等科技公司也及时推出了相关功能与服务来应对恐怖袭击。Facebook于当地时间周五激活了“Safety Check”(安全确认)功能,让位于恐袭地区的用户能够在其Facebook个人页面贴上标记,告知亲友其安全状态。Google在Google Map上标注了发生爆炸和枪击案的地点。Twitter则推出的新闻筛选标签“Moments”,可利用数据抓取来收集新闻机构和目击者提供的推文、图片和视频,方便时间信息汇总,也启用了#PortOuverte话题,巴黎人使用“#PorteOuverte”标签( “开门”的意思),意思就是愿为处于困境中的游客提供避难所。也有人情不自禁的开始为Facebook和Twitter点赞,认为这些社交媒体让人们感到温暖和安全。
温暖肯定有,但未必会安全。因为这些社交媒体巨头或者互联网巨头做的还不够。为什么这么说?请看英国《每日快报》报道,IS在“推特(Twitter)”上发文叫嚣称,伦敦将是下一个目标,罗马与华盛顿也在劫难逃。《独立报》11月14日也报道: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宣称对发生在巴黎的系列袭击案负责。IS发布视频称,如果法国继续对其据点进行轰炸,IS将会对法国发动更多的袭击。
请注意关键词:IS在推特(Twitter)上发文,是的,是Twitter,而不是IS的自家网站。IS在恐怖袭击后迅速在Twitter发文表示将要发动更多的袭击,Twitter又做了什么?当然,Twitter做了它表现它人性与温情的一面,即前面提到Twitter通过#PorteOuverte”标签为处于困境中的游客提供避难所。一方面,它确实为恐袭后的城市居民避难提供了帮助与温暖.
但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也是科技巨头在灾难或者恐怖袭击中善用的公关秀,但事实上我们要看到另一面,即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已经被恐怖分子广为使用。据了解,不少恐怖组织虽然有自建的网络的,但也正在利用一切可用的互联网工具与平台扩张影响力,据了解,目前恐怖分子的人员培训、袭击策划、模拟演练等活动都是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更高效率的日程演练,恐怖组织也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煽动、洗脑、指挥、策划等一系列恐怖行为。
他们善于利用社交网络发布消息,比如早前有媒体消息指出,IS(“伊斯兰国“)往往通过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这些社交APP发布图片和视频甚至招募成员,甚至会通过诸如在线文本编辑平台justpaste这些工具来总结战况,通过在线音频分享平台soundcloud公布音频报告。目前IS就是通过Twitter发布消息。
也就是说,科技巨头可以做很多表面的公关秀,但事实上,面对当时当地遭遇恐怖袭击的当事人来说,科技巨头在预防与预警或者揪出恐怖分子等方面能提供的帮助少之又少,在突发事件面前,科技巨头能做的就是事后温情的报平安吗?至少,它还不能提供一键报警并迅速让警方能够迅速定位到事发受害者或者需要保护者的地点,也无法通过地图功能定位恐怖分子窝藏地点,甚至无法定位到一个通过twitter发布消息的恐怖分子的个人信息或者限制其通过社交账号发布消息。
早在2008年,孟买曾发生一起恐怖袭击事件,而那次袭击共导致174人死亡,300余人受伤。据当时的新闻消息显示,恐怖分子也是依靠智能手机、谷歌(微博)地球和网络电话等常用技术来组织和实施攻击,并与在巴基斯坦通信指挥中心的头目保持联络。
我们看到,互联网工具与平台显然已经成为恐怖组织煽动、策划活动的重要手段。而尤其是Facebook、youtube、whatapps、谷歌等全球流行的社交软件平台被恐怖分子利用的频率更高。而科技巨头作为平台方对于恐怖袭击的事前预防或者预先通过技术手段定位并察觉风向远比事后温情更有价值。
此前欧美多国内政部长在法国举行了紧急反恐会议中的联合声明也强调,有必要与互联网运营部门建立合作,迅速在网上认定并撤下煽动仇恨及唆使发动恐怖袭击的信息。甚至当时著名黑客组织 “匿名者”(Anonymous)也宣布,将对恐怖分子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发起报复。但很少会看到科技巨头在反恐战争中站出来表明立场。
这是矛盾的两面,一方面,信息时代,一切资料都电子化、数字化,并存储在科技巨头的云端之后,科技巨头掌握了巨大的隐私信息和业务数据,包括各种个人的事务性记录、电话号码、邮件地址加上网络上可公开获取的信息等。所以不作恶或者说确保个人隐私安全成为各科技巨头明面上心照不宣的默契。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为威胁国家安全的恐怖主义大开方便之门,而谷歌、微软、Facebook、Twitter等巨头,它们的隐私政策对于它们国家安全乃至世界安全都具有重要影响。
正因为如此,它们都采取谨慎的政策, 我们也知道,美国人视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为不可剥夺的权利,这无可厚非,但可叹的是,其实我们发现Facebook们似乎更偏爱在危机时刻彰显其一视同仁以及对特例不徇私的态度,进而来达成自身的品牌公关秀,也就是说,要在特殊案例面前,它们更偏向为自身的品牌形象获取更高的安全印象分。
所以我们看到,恐怖分子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上非常活跃,比如据此前外媒报道,“伊斯兰国”(IS)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加强宣传攻势,招兵买马壮大自身实力,但Facebook很少站出来为警方提供协助或者提供相关的数据与线索。
而我们来看一起苹果的案例,就在不久前,苹果拒绝了美国政府希望该公司协助解锁一名涉案毒贩的iPhone的要求。苹果公司当时向美国法官称,想要获取存储在一部已上锁新款iPhone里的数据是“不可能的”,虽然苹果拥有可帮助执法机关解锁旧款iPhone的“技术能力”。但苹果公司的理由是:“这可能会威胁到苹果公司与其客户之间的信任,导致苹果公司的品牌严重受损。”
所以,一直以来,科技公司就在为这类问题与警方和情报部门对抗并作斗争,矛盾具有统一性和斗争性,在国家安全等事件上,科技巨头在个人隐私上的立场表现的淋漓尽致。今年初的《查理周刊》巴黎总部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后又接连发生两起恐怖枪击案,卡梅伦当时宣布,如果他赢得下一次大选,那么可能会封杀WhatsApp和Snapchat等移动消息应用。因为英国情报机构没有获得访问一些加密在线通讯工具的权限,而它们又经常会被恐怖分子利用。
但事实上,科技巨头由于掌控了海量数据与用户信息,显然可以通过自身的数据库采用专门的算法,可以追溯发现恐怖分子的社交图谱、特定模式、并监控特定地区的恐怖袭击的情况,对后续的恐怖袭击进行预警与提前防范或跟踪。甚至,即便是事后的应对,对于恐怖分子通过社交平台后续的策划,如果切断其信息流或者通过大数据分析向警方提供恐怖分子在社交平台上的动向或者更准确的定位信息,也对后续警方的行动更有方向性与价值,但它们基于对个人隐私保护的理由,也不会这么做。比如在2014年11月份,英国多位议员指责Facebook未能及时向当局报告两名男子构成的网络威胁,最终导致一名士兵于2013年在伦敦遇害。
事实上,科技巨头明面上冠冕堂皇的个人隐私保护往往更是一场公关秀,但在暗地里,是否真的不作恶也很难说,此前斯诺登就曾表示,若想隐私安全,请弃用Dropbox、FB和谷歌。不过部分科技巨头正在做出改变,比如目前,Twitter也正在支持反恐行动,有数据显示,自去年秋季以来,Twitter已关闭了近8000个证实属于伊国组织所有的账号以及近18000个与伊国组织“有关系”的账号。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推特关闭的伊国组织社交媒体账号还仅仅是冰山一角。而Facebook等巨头的隐私政策缺乏一种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应急机制,在应对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方面,做的努力也还不够,在成千上百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对国家安全要求予以充分配合,这显然也无可指摘。要彰显人性,适时变通以及更务实的去建立预警机制或者利用技术手段限制本平台成为恐怖分子利用的工具,甚至也可以追溯其发布账号的信息或者通过自身的大数据优势为警方追查线索提供便利挽救一些生命,这些显然比温情脉脉的品牌公关秀显然更为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