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痛苦的奥秘--鲁益师
英文名: Problem of Pain
资源格式: MP3
版本: add 地狱来鸿
发行时间: 2005年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鲁益师在完成《痛苦的奥秘》一书时(该书初版于一九四O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在前言中,他解释其目的是为谈谈一些有关痛苦的知性方面的问题,然后他接下来的话是这样的:至于培植坚忍伟大的事功,我虽不敏,亦自知德薄能鲜,不克胜任,但除却我自身深信,为忍受痛苦起见,一滴勇气,强于渊博的学问,一点人类的同情,胜于盖世无双的勇猛,而一丝一毫上帝的爱,都是远超这一切之上的,除此之外,我就别无
其他销囊妙计,可以贡献于读者之前了。
C.S.Lewis是英国文学界相当有名的作家,他是牛津大学教授,著作等身,能言善道,每回演讲都吸引上千人聆听,恭敬的笔记。他最擅长的演讲题目是:「苦难的意义」,「神迹是否可能?」「爱到底是什么?」,再再肯定上帝的全能与爱。
其实 C.S.Lewis的信仰历程很迂回。他从传统基督教走向严苛的教义要求,走向追求灵异的神秘主义,又走向唯物无神论,再专研佛学,最后再回到基督教信仰,然后成为基督教的卫道者。
C.S.Lewis曾跟随逻辑学大师,所以很重视理性思辩,他卫道的方式也最擅长用理性思辩。这可从他的「如是基督教」「痛苦的奥秘」「神迹」「人的见弃」四本书看出来。这几本书处理的是千古疑难:上帝为何存在?为何这位上帝必然是基督教信仰中的上帝?基督教的伦理是什么?上帝的属性包括三位一体是什么?上帝如果是全能全善,为何会有邪恶?为何会有痛苦?为何受造的人会有堕落?科学世代还会有神迹?科学世代的危机为何?他反应敏捷,能迅速的指出别人陈述思想中不合逻辑之处,对自己的陈述也相当讲求符合逻辑。在「如是基督教」一书中,我们会发现他是传承「托马斯阿奎纳」的目的道德论证,但用的是现代的例子。而 C.S.Lewis相当强调基督教信仰是符合理性的,反倒无神论或泛神论多神论是禁不起理性思辩的考验。
尽管 C.S.Lewis的逻辑思辩如此严谨摇不可憾,但他同学校的教授们却酷爱跟他争辩,说他是用简单的答案(逻辑)在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C.S.Lewis 很敢面对挑战,雄辩中经常处于赢的局面。 不过,C.S.Lewis最著名轰动国外的作品,却是他的童话故事「那里亚童话集」,这整套故事中又以「狮王女巫衣橱」最有名。这整套童话,其实就是把他雄辩而坚信不移的信仰,用童话譬喻的方式描述出来。
所以「影子大地」电影一开始,我们就看到牛津大学几位教授跟他台杠,谈到他那里亚童话集中的「狮王女巫衣橱」不合逻辑:一个单身光棍老教授家,怎么会有女人的皮大衣?饰演C.S.Lewis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则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反而浑然忘我的谈起衣橱里的世界:「那是个充满Magic的世界....。」
直到六十岁以后,C.S.Lewis的理性思辩突然面对到残酷的考验。他爱上了 一个自美国来,名叫 Joyce的女诗人(德博拉温基饰),又经历了她的死。这女诗人是用她的人生在诠释C.S.Lewis 最擅长的讲题。她被丈夫抛弃,身边带个孩子,犹太人,破产。她活在苦难中,对爱却完全没有放弃,勇敢乐观的面对她悲惨的人生。
电影中描述 C.S.Lewis 与 Joyce 见面时的对话。Joyce说:「经验是重要 的。」 C.S.Lewis 说:「知识是重要的。」 Joyce说:「书本让人
安全。」言下之意,从书本中得知的关于爱与苦难的知识,即或辩倒群雄,却是不真实的,因为当事者完全没有经验。
C.S.Lewis其实已经爱上了她,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爱上了她。他尽一切可能帮助她,甚至跟她假结婚好让她可以在英国居留。但是,直到听闻她得了骨癌末期那一刻,他才明白他有多爱她。于是他决定跟她再结一次婚,是在神在人面前正式定下的永不后悔的婚约。
Joyce的一生彻底经验苦难,她嘲讽似的说自己经验的苦难是一点折扣不打的。但她的勇敢与乐观, 与她对苦难的熟悉, 使她在面对苦难死亡时, 比C.S.Lewis 更早预备好。 电影中描述有一次他俩愉快的出外旅游, 当时Joyce 病情控制的很好, Joyce 在愉快的气氛中跟 C.S.Lewis 谈及死亡,C.S.Lewis 不愿谈,Joyce就跟他说:「现在的快乐中,一定蕴含未来的痛苦,这是生命的交易。」后来 Joyce 病情复发,无法挽救,Joyce 面对痛苦无比的C.S.Lewis ,也劝他说:「你必须放手,让我走,」 Joyce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I am at peace with God 」。
反观 C.S. Lewis,是在跟 Joyce 的爱情与 Joyce的死亡中,才开始刻骨铭心的经历他最熟悉的「真爱」「苦难与死亡」「上帝是否存在?」「上帝是否全能良善?」「上帝为何对苦难置之不理?」「为何没有神迹?」。诚如Joyce所说,书本,知识,理性,是「安全」的,经验却是痛苦无比的。 所有C.S.Lewis 的讲演,文字处理过的信仰真义, 当他发现他必须「活出来」,却在这过程中, 他的信仰崩溃了。 这就是他后期作品「卿卿如悟( AGrief Observed) 」的内容。
「卿卿如晤」文章平实平淡,像小小的散文,完全失去他一向的犀利睿智,甚至在文章中浅藏怀疑的哀伤的忿怒不平的情绪,再也没有像他过往一样给予那么肯定的答案。但是,这本书却可以说是他最伟大的作品,没读完这本书,就无法完全理解C.S.Lewis 所有精彩好文的深意。因为这本书「卿卿如晤」,让我 们对C.S.Lewis 有全新的看法。 C.S.Lewis是在走尽思辩理性后,发现自己竟然有朝一日对理性完全默然无语。信仰只剩下「启示与信心」这么简单又完全无法言说的境界。他说:现在争辩都已无益,日子慢慢过去,上帝还是安慰了他。
为什么上帝要容许 C.S.Lewis 在 60岁以后,去经历一个他曾争辩无数早已知道答案的「提问」?
C.S.Lewis在他出名的童话作品「最后之战」中,有一段对新天新地的描述:「这个世界是未来新天新地的Shadow of Land。 」
这却恰好也说明了他的一生。 理性的知识,是真实经历的 Shadow of Land ,真实,是焚而不毁仍能存留下来的,无法思辩证明言说的「信心」。C.S.Lewis这一生,在上帝手中是个奥秘,上帝先让他写出他将要经历的,再让他从经历中得知信仰的层层奥秘。他这一生就是一层层的 Shadow of Land , 死后在新天新地的与 Joyce相遇, 更使现世,包括「卿卿如晤」, 都是 Shadow of Land。
描述 C.S.Lewis 这则经历的电影「影子大地」, 原文就是「 TheShadow of Land 」,就是出自「最后之战」中 Shadow of Land的典故,C.S.Lewis对这一段的文学灵感,是出自圣经:「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歌林多前书十三:12)
2
http://images.amazon.com/images/P/0783113315.01.LZZZZZZZ.jpg
3
http://www.audiobooksonline.com/shopsite/media/Miracles_C_S_Lewis_unabridged_mp3_compact_disc.jpg
"The central miracle asserted by Christians is the Incarnation. They say that God became Man. Every other miracle prepares the way for this, or results from this." This is the key statement of Miracles, in which C.S. Lewis shows that a Christian must not only accept but rejoice in miracles as a testimony of the unique personal involvement of God in his creation. Using his characteristic lucidity and wit to develop his argument, Lewis challenges the rationalists, agnostics and deists on their own grounds and makes out an impressive case for the irrationality of their assumptions by positing: "Those who assume that miracles cannot happen are merely wasting their time by looking into the texts: we know in advance what results they will find for they have begun by begging the question." --from Miracles
4
http://www.audiobooksonline.com/shopsite/media/0786198648_M.jpg
Surprised by Joy : The Shape of My Early Life - C.S. Lewis
The printed book of this title was selected by The Reader's Catalog as one of the 40,000+ Best Books in Print!
"Anyone approaching this book as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conversion will find the greatest interest in the dual paths-intellectual and intuitive-which converged at last. But the casual reader looking merely for an enjoyable book will equally value many other parts." --Saturday Review
"Since St. Augustine's meticulous analysis of what was the light, what the color, what the sound, the smell, the touch, what, indeed, was the good he loved when he loved God, few writers have taken the trouble to distinguish, with such clarity of psychological insight, the nature and the degree of attraction, the nature and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apprehended by man." --Commonwealth
In this book C.S. Lewis tells of his search for joy, a spiritual journey that led him from the Christianity of his early youth into atheism and then back to Christianity.
惊 喜路益师(C.S.Lewis)的信仰自述
路益师于一八九八年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郡,一九六三年殁于英格兰牛津。他是一位有名的学者、文学批评家兼作家,对于中古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尤有研究。他所撰写的一些有关基督教神学的书籍,常能直接剖析廿世纪思想的症结,把人从唯物主义与神秘主义两条岔路引回,因此被誉为廿世纪最杰出的护教学家之一。他的信仰论述所以能使人信服,固然由于其识见透辟、学养渊深,更主要的是,他个人曾经是唯物主义者,也曾经是个神秘主义者;他了解这两类人的心境、思想和需要,所以,当他在人生的某一点上用心灵与神遇合后,他的见证便具有实而不讹的向导作用。
本文为路氏自传惊喜(Surprised by Joy)的书摘。夜像魔术师的黑色披风,一扭甩,整个大地就降伏在它的魔力下,褪去了日间清晰、姣好的面容。路益师从书本中抬起头来,窗外的远方已经墨浓似地黝黑了。他缓步踱到窗前,沙沙的风声,脆脆的鸟声,海涛般一波波涌至,恰似生命突破魔力后发出了的笑语。
这天晚上,路益师和往常一样,吃过晚饭,稍事休息片晌,便坐到书桌前,继续他的研读。灯光照在他刚毅的脸庞上,那灼亮又固执的的眼神,泄露出一种学者追索智能特有的渴切。路益师自养成思辩的习惯后,他的感应触角便无时不刻地伸入生活经验中,穷究于古今群籍里,他的理智、感性、心灵,一直保持在警觉的状态之下,宛若一根张满的弓弦,随时准备发箭去射中事理的正鹄。三十一岁了,他的思想在无止息的辩证中,不知蜕变过多少次,从传统的基督徒,变成神秘主义者,再变成唯物的无神论者,而后,摆荡在唯物和神秘主义之间,又渐渐变成观念论者柏克莱的信徒。
每次蜕变告一段落的初期,对于自己才归结而得的思想内容,路益师总是奉之为人生的至理;但是,经验是真理最严格的验正师,每当经验在扩充时,路益师便又发现自己所崇奉的至理,一层层地显露出它们不够完足的地方。然而,近来,局面却有些改变了,当经验的溪流愈涌愈浩荡时,路益师懔然察觉溪流的深处发出一道威严的声音:是真理呼唤他的声音,那声音愈来愈接近,路益师整个的思想、心灵都要被它摄去了。原来,每一山涧注入溪流所增加的流量,都为了向导他到这真理发声的地方。
童年的渴盼
路益师六岁左右,有一天,哥哥拿来一个锡制的饼乾盒子,盒盖的凹处填入了长满绿苔的泥土,泥土上繁密地插着一些摘来的枝叶和花朵,从这个超小型的「人造花园」,路益师首次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润湿和沃腴。
七岁的那年夏天,一日他到花园里嬉戏,看见一丛盛开的罂栗花,早前哥哥那座饼乾盒盖花园乍时呈现在他眼前,随着这个记忆的涌起,一股渴望强烈地冲激着他,他不知道自己渴盼的是什么,正想分辨清楚,渴盼的感觉就消失了,然而,路益师却感到异常的喜乐,好象是进入了伊甸乐园。
不久,路益师在一本童话故事中,一首诗里面,读到对秋天和北地茫茫青天的描写,同样的渴盼又回来了。路益师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读它们,想要稳稳把握住那一种彷佛进入另一层境界的喜乐。他隐约地觉知这种喜乐不同于幸福感或愉快的情绪,它带给人心的抚慰不是因为拥有什么,而是因为渴盼什么。
这个童年的喜乐经验深深地镌刻在路益师的心中,以至于往后的岁月,他不时用各样的办法,想回味它、捕捉它。
*神秘主义的追寻者
一九○八年,路益师的母亲去世。不久,他离开爱尔兰的家乡,渡海到英格兰读书。英格兰平原灰黯的景色、多雾多雨的天气、集中营式的学校生活、暴戾的教师,稀松枯燥的课业,重重压抑着他的胸臆;夜晚躺在床上,透过没有帘幔的窗牖,看满月阴惨地嵌在天空,耳旁响着同宿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鼾声,此情此景诡魅、栗布,恍如置身地狱,他因此联想到灵魂沉沦的问题??如果将来被惩罚下地狱,怎么办呢?从此他对基督教信仰开始认真起来,每个星期日全校师生到附近圣公会作礼拜时,他总是悉心聆听讲台上的信息,夜晚觉得害怕时,就拚命祷告、用心读经,白天战战兢兢地遵照良知行事。
路益师从小就被灌输一个观念,人在祷告的时候,必须思量自己的祷词。当他对信仰认真起来时,他就试着这样去作。起初,作得还蛮顺畅的,不久,还没有说到「阿门!」从律法发动的伪良知就开始控告他:「你口里说的,心里想了没?你可有像昨天那样用心祷告?」「没有!」「好!那么再来一次!」对这个控告,路益师的反应是为自己的祷告订下一个标准,他必须用悟性祷告,祷告时必须感受想象力灵活的运作,并且,内心必须满溢对神的热爱。于是每晚临就寝前,路益师就拼命用自己的意志力想要挤榨出这种感觉,他很少成功过,即使成功了,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属灵的价值。这样,日过一日,晚祷变成他心理上极大的负担,他被它搞得心力交瘁,惧怕它,像失眠的人惧怕床榻一样。尝不到信仰的乐趣,他恨不得快点甩掉信仰这难以伺候的东西。
一九一○年夏天,路益师回到家乡附近的中学就读。半年后,又转往英格兰威文地区一间叫查特尔斯的中学。查特尔斯中学的舍监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妇人,她忘我地照料成群寄读的孩子,路益师在她的温慈中,享受到了逝去的母爱。这个老舍监迷信神秘主义,她的想象世界是许多幽灵构成的,路益师受她的影响,也热爱起玄秘的灵异来。只要沉思,只要感觉,现实的世界变成索然无味,玄学那种虚无飘渺的境界笼罩了他生活的全部。
十三岁的路益师扬弃了童年的基督教信仰,思想混乱得像一堆乱麻。他一方面贪恋神秘主义的灵异世界,一方面又是个无神主义者,他的无神论调是悲观的思想酿造出来的。在他看来,宇宙是冰冷无情的,它的浩瀚唯一的功能是对比出人的渺小。时序的推移、万象的变化,所有的盛衰凌替无非警示出生命的无常。开宇宙不谈,人的一生又岂不是一连串无止息的劳苦。
在这段思想纷杂的日子,路益师的感性生活却呈现一片斑烂,他喜欢上华格纳歌剧中的北欧神话世界。北欧,天光与水气合而为一,混沌又晶亮地盘踞在空间里,这是奥丁神(Odim)偕同众神话英雄居住的所在,这幅鸿洞空蒙的景象带给他遥若童年的喜乐经验,然而过去那喜乐只潜藏在他心灵深处,现实里却无从寻觅;现在,它们互相绞结、融汇,从他心底挑起一股强烈的渴盼,他又再次尝到失落什么的怅惘,以及渴盼本身带来的喜乐。路益师开始以北欧神话为题材,写起歌咏英雄的诗歌,他到处搜购华格纳的歌剧唱片,狼吞虎咽地读起任何可以找到有关北欧神话的书籍,心里踊跃着恋爱一般的兴奋。路益师从这份喜好里尝到了对于崇拜对象忘我追求的滋味,这是一种信仰的美德,但是,他在早先的基督教信仰中,未曾培养出这项美德。
*无神论时期
一九一三年,路益师十五岁,他获得了一项奖学金,进入威文一家名叫噶尔的高中就读。这家公立高中极端鼓励学生从事体育活动,运动选手因此成为学校中的特殊阶级,在校园内,他们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颐指气使,作威作福,中阶级为了争取机会晋升为特殊阶级,彼此明争暗斗;下阶级晋升无望,只好沦为谄媚的喽;结果,校园到处弥漫着世故的社会气息,路益师对这传统深恶痛绝,他选择作一个与众疏离的边缘份子,成日躲在图书馆里看书。这时路益师已有极强的浪漫倾向了,对他来说,权威和道德规条简直是一种虚伪的存在。
路益师在图书馆读到一出以北欧神话为题材的悲剧:天地始生,众神之一的洛基向创世主奥丁抗议:「你为什么要创造生命?为什么未经万物的同意,就加给它们生存的负担?这岂不是一种既专横又残忍的作为?如果生命是痛苦的,你根本就不应该创造它!」奥丁神在创世之前是洛基的好友,他能了解洛基的抗议背后藏有极大的悲悯,但是代表传统威权的梭尔,却挑拨奥丁严惩洛基,他指控洛基不尊敬众神,奥丁反驳道:
「我尊敬智能,不尊敬权势。」
路益师认为梭尔就是校内那些特殊阶级,悲剧英雄洛基代表自己,他用这种智能上的优越感抚慰着自己委屈、不快乐的心绪。然而,在这一种角色的认同里,路益师发觉自己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冲突和矛盾的地方:我认定神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对于神的不存在这件事,感到非常气愤、沮丧,我甚至怨嗟着他为什么创造了这样一个充满劳苦的世界,这证明我希望神存在,神慈爱和公义的存在。路益师同时又觉悟到人与神的关系和人与生命的关系相一致:一个再怎么悲观的人,当他面临丧生的危机时,本能地,他会寻求保存自己,人可以在思想上斩断他和神相连的脐带,但在本能上、情感上,他却无时不在渴慕着这种连结。
纵使路益师有了这层了悟,他仍肆意地坚持无神的论调,他就是这样消极的人,宁可自己根本未曾存在过,也不接受怏怏不乐的生命,与其接受一个不负责任的神,不如漠视的存在。
于是,路益师发明了一套说辞来为自己的无神论辩护:「无神的唯物宇宙观告诉我们物有始终,死亡结束一切,如果人生的苦难大到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自杀是一条可能的出路!基督教宇宙观最令人害怕的地方是,它相信永恒,如此一来,自杀或死亡并不能解决痛苦。此外,基督教信仰的神是一个超越的乾预者,一旦接受了,人的心灵就好象一处完全敞开的园地,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让你用铅丝圈围起来,然后挂上一块牌子: 禁止入内! 崇尚自由的我怎能忍受这种乾涉呢?无论如何,我要保有一方自己的天地!」路益师也知道为了秉持唯物的无神论,他必须付出一些代价,他必须承认宇宙只是一大群厚子毫无意义的跳动,而人认为美好有价值的事物,也只是海市蜃楼而已。
长时期搜览各类研究北欧神话的书籍,青少年期的路益师已经俨然北欧神话通了,同时,他也涉猎了包括希腊神话在内的其它神话
系统。或许因为熟烂了就失去特有兴味吧!缤纷的神话世界已经无法在他心中激起任何渴盼的喜乐,无神论者路益师噤然得宛若一个建好了圣殿,才发觉神并未居住其中的人。他让自己浸润在音乐、诗歌中,甚至暧昧的爱情想象里,偶而感到心弦震颤,但是,这些感觉与喜乐似乎有段距离。
* 美境重寻
为了准备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1914年,十六岁的路益师接受父亲的安排,转往舍雷郡的布克罕镇接受柯克派崔克先生个别指导,习读希腊古典和各样名著与人文经籍?柯氏崇尚叔本华哲学,尤其偏好理性思辩,对于路益师言谈和行文中任何逻辑瑕疵,不时给予严苛的指正,日后路益师撰写护教文章取譬精妙、析理透辟,自称归功于恩师柯氏的教诲。
在这段私塾习读的岁月里,路益师从阅读群籍中充分享受到沉浸在个人闲逸世界中「伊匹鸠鲁式(Epicurian)生活的乐趣。这种人生态度虽然无益众生,但能陶冶自我。奉守这种生活哲学的人看似自私,却往往能带给友伴愉悦;反之,有一种人习于牺牲自我,却经常陷于自怜中,他的仁善摊陈在人的面前,反成为一种无休止的指摘,似乎人们都亏欠他一份同情、感激和敬仰。假如两者中须择其一,路益师绝对选择前者。
布克罕附近景色怡人,小径通幽,路益师养成课余漫步山野的习惯。一个雾气迷茫的早晨,路益师散步到附近的山区。山下市区的喧腾已经依稀得只剩下吱吱的微响,满山的枝叶被雾气遮成重重的纱帘,路益师愈走愈觉山气沁凉,愈走愈觉自己的躯体已经溶化成透明的山气,刹那间彷佛进入了天堂,胸臆间又满溢起强烈的喜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些日子来,自己苦苦寻求,它却踪迹沓沓,这会儿,倒又平平白白降临了,难道喜乐是不容人用任何模式去网罗的?难道喜乐的临到不是由于我们渴想喜乐?不是由于我们营造心境?而是忘我于某一客体中,这一客体无所不在,但却不是人的理性、知觉可以制造出来的。路益师于是想到童年时期的晚祷:「难道我用尽意志力想要进入领悟中,进入某种特定的心境,认为这样才能与神沟通,犯的也是同样的错误吗?我以为用精通熟稔建立起来的固定敬拜模式,可以帮助人稳稳地把握住神,这种错误的观念,使我变成不是追求神,而是追求一种心境、一种感觉,这样我岂不是把宗教降格为一种自慰的行为?一种制造激情的自动化装置?难怪我在晚祷中遇不见神!神难道和喜乐的来源一样,是某个人心以外的客体?」理智上,路益师坚决地拒绝神的存在,心灵中,却一步步虚心剖揭着喜乐的奥秘,隐约觉得它的来源与神的存在有些相通的地方,可以太阳在露珠上的映影和太阳本身这两者间的关系来比拟。
这段时期使他的无神论唯物主义略受动摇的,是来自于爱尔兰诗人叶慈和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的影响。这两位创作成绩斐然的作者以旺盛的想象力驱使秘教奇诡动人的象征,透过玄妙的文字召唤物质表象之外引人遐思的灵异世界。阅读他们的作品,路益师觉得少年期曾有的一段对于神秘主义的沉迷再度蠢蠢欲动。充满着好奇,他多么希望能掌握那只有少数入门者通晓的仪式语言,藉之探入超自然的世界最奥渺的原理、最幽秘的境界,与众多神灵交感,冥搜六合,摆脱躯体与生死的限制。同时,正因秘术被正统基督教和理性主义者判定为邪门左道,更让潜伏在他心中的叛逆性跃跃欲试。然而,那使他免于掉入灵异陷阱的,除了找不到名师指引门径之外,胆怯也发挥了保护的作用。白天他或许无法抗拒好奇心的驱使,到了夜晚,到处黑影幢幢,阴森栗怖,唯物主义反而成了护身符。不过,最佳的保护则来自于他对喜乐本质的体认。沈溺在探秘的冲动中久了,他发现那股想要冲破藩篱,撕裂遮幔,直捣玄秘的欲望与喜乐的渴盼有霄壤之别;像佚荡的性欲一样,它只不过是灵魂与感官追求快乐、刺激的一种失之粗糙的方式。
一个峭寒的十月天,日已薄暮、山色湛蓝到近乎紫靛,天空浮散着发绿的雾霜,路益师读了一本书??十九世纪英国童话作家麦唐纳所着,以乡野仙境传说为题材的奇幻小说,这本书让他对喜桨的来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前,喜乐一降临,总是让他觉得现实世界荒芜有若沙漠,喜乐好象替现实世界的每一器物镶上了金边;从前,令他渴望的事物都存在于遥远的另一层境界,现在,周围的事事物物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讨取着他的喜爱,屋里的每个角落,甚至自己身心的每一部份,也开始耐人寻味起来,是的,喜乐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自己所渴盼进入的境界则正隐藏在周遭里面,世界多么的含蓄、婉约!不知不觉中,他的想象力已经受了一次隆重的洗礼!悲观??无神论的养料,已经失去了重量,悠悠消散了;灵异更完全对他失去了吸引力。
* 深渊与深渊响应
1917年,路益师顺利考入牛津大学攻读哲学,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欧陆如火如荼展开,不久便被征调往法国前线参与壕沟战。翌年四月中弹受伤,辗转遣返伦敦疗养。卧病期间初读基督徒作家契斯特敦的散文,对美德产生向往,「感受到美德的魅力,彷佛一个男人对自己无意迎娶的女人醉心神往。」或许是军旅生活的纪律训练和袍泽间的死生契阔,路益师有生以来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峻烈的美德也需要人投注生命加以实践:「我从未认真想过,像我们这种渴望知道美是否有客观的判准,以及伊思吉勒斯(希腊悲剧作家之一)如何处理宙斯和普罗米修斯握手言和那一幕的人,原来,也应矢志奉守信实、廉贞、并且忠于职责。我一直以为这些美德并不值得我们费心探究。」
1919年初,路益师伤愈复学,廿一岁的他与同龄者相比,已是个满腹经纶的青年了。在牛津出类拔萃的师友多面熏陶下,更使他的哲学思考往观念论的方向深入寻绎。起初,他像大多数的大学新生一样,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与锐利,刻意在知识取向上摆呈追逐新潮的态势枣「凡事着眼未来且依明智的理性审辨与行动」,至于惨绿少年时期的悲观主义、自怜、超自然的观念或浪漫的遐想,这些合当遂于无形。若非诤友巴菲尔德的及时提醒,路益师将永远昧于一件事实:在哲学的领域里,思想的真伪与时代的先后或新旧无关。
柏格森哲学的启迪使路益师扬弃了叔本华的虚无论,重新肯定了宇宙的存有与充盈在自然与人文中随处涌动的盎然生机,另一方面,过往喜乐的经验向路益师启示了一项真理;人的内心深处有一条通往外在宇宙的幽径,这个外在宇宙就是那引人忘我的客体,人渴盼与它连结,因为这种连结的关系是喜乐的来源,这种喜乐不是人的心境,也不是人的想象或任何生物性的欲望与社会权位或财势可以投射出来的。柏克莱指出这个客体就是神,神是个灵,按着自己的样式造人,让人拥有心灵,能够接受的讯息。这个人无法企及的客体果真是已经将自己彰显在人心中的神吗?1926年在一次登山旅行中,路益师突然发觉自己面临一项抉择??到底有没有神?神是真的存在呢?还是人的需要制造出来的?人为什么需要?是神赋予的吗?为了使这个需要成为人寻求神的途径之一?依照路益师当时的感觉,抉择有神与抉择无神,都不涉及任何损失,但是,一股力量驱使他不得不选择有神,这股力量也许就是神本身发出的吧!或许也是过往的喜乐经验所作的见证。作了这种抉择之后,路益师觉得自己有如雪人,经过长久的冰冻,终于溶化了。
*信心的一跃
沙沙的风声,脆脆的鸟声从黑暗中一波波涌来,听在路益师耳里,好象神的催促和命令。 一个人相信神存在并不意味与神建立了关系,三年来,路益师对这件事知道得太清楚了,三年前他相信神存在之后,认为自己应该更新对事物的看法。也就是以神的心为心,让自己的一生和谐地依循宇宙主宰的意旨运行,这样相信神的存在才有意义。他也知道世界充满诱惑、人心充满私欲,要以神的心为心是很因难,但是,他以为人一旦认知私欲的存在,就具有能力除私欲的偏见,其道理就好象人明白了视觉上的错觉现象,便不会任由错觉左右一样,当路益师试着除自己的私欲时,他才发现自己是个多么懦弱、败坏的人,浑身充满了嫉恨、野心、贪欲……。路益师从小到大,未曾这样鄙视过自己。
三年来,神那充满威严的声音从各种角落对他发出质询:「你为什么逃避我?我千方百计向你彰显,除了证明自己存在之外,别无其它意义吗?」路益师知道结束心灵流浪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却也很困难,就是完全降服,放弃自己,随神处置,让神向导,他不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这简直就像纵身跃入万丈深渊一般的冒险。
沙沙的风声,脆脆的鸟声四面八方踊至,「跳!跳!跳!」的命令,像浪舌一样拍击着他,类似的催逼已经延续三年了,既残酷又让人震慑、敬畏,路益师告诉自己:「跳吧!谁叫他是神,是宇宙的掌管者,没有人能逃避的权势。」路益师跪下来祷告,不但承认神的存在,并且承认神是神,有权力掌管自己、锻炼自己。虽然像个顽亢的浪子在父亲的责打下才勉强答应改邪归正,顺服以后,他却尝到在这背后蕴有无止尽的恩慈。若是神骄纵他任随己意,他就永远尝不到在真理里自由的滋味了。
路益师顺服神的权柄后,虽然不是个喜欢参加团体敬拜的人,也还不清楚基督教的教义,但是,为了表明自己信仰神,他按时到教会参加礼拜,终于透过四福音书,认识耶苏基督是道成肉身的神,更从渊博的宗教知识中体悟出那则普遍存在于异教信仰中有关神死而复活的神话在舍身十字架上的耶稣身上成为历史事实;许多古老宗教,在他看来,就像是真理的局部投影。散布在这些异教信仰中对真神的憧憬,在拿撒勒人耶稣复活的神迹上获得了充分的满足。
5
http://www.fantasticfiction.co.uk/images/n1/n6478.jpg
One of Lewis's works of allegorical fiction, this text is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myth of Cupid and Psyche. Psyche's great beauty incurs the wrath of the goddess Venus, who sends her son Cupid to punish her.
「裸颜」内容之深,已不再是给孩童看的童话了。它是 C.S.Lewis 透过一 则希腊神话─邱比特与赛姬的故事,来陈述基督教信仰的深意的一个成功的尝试。据说,C.S.Lewis 从很年轻时就深深被这则神话所吸引,他尝试过很多种方式 来释它,包括诗,散文,小说,都没有办法让自己满意。
后来 C.S.Lewis 和 Joyce 结婚, 而 C.S.Lewis 有很久都没有灵感来写一 篇让自己很满意的作品了。Joyce 也是小有文才的女子,她知道自己不是第一流 的作家, 但是可以帮助第一流的作家, 因此她就在谈对话中,让 C.S.Lewis 不断的说出这则绕 C.S.Lewis 脑海中很久很久的神话故事, 直到 C.S.Lewis 澄清一切让他感动的原因。然后 C.S.Lewis 开始执笔写作,一气呵成。
「裸颜」所本的希腊神话故事原来是这样的:邱比特和赛姬结婚,邱比特只在半夜出现,不让赛姬看见他的脸。赛姬有两个姊姊,因为妒忌赛姬婚后的幸福与富裕,以丈夫一定奇丑无比为由,诱引赛姬半夜偷看夫婿。结果赛姬看到自己俊美无比的丈夫的脸,却因不信任丈夫,永远的失去了丈夫。 C.S.Lewis透过释,将故事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与心理丰富化了,主题也变得十分明确。
故事发生在一希腊时代的小国。这国家敬拜一神,名叫「安姬」。「安姬」是一个石头,凹秃不平,是一个没有脸的神,也可以说是有千张脸的神。这神被百姓膜拜,却从不出声。以至於百姓必须以自己的领悟,猜想神的心意。负责宗教事宜的祭司在接触神的过程中,说:「神的事,说的越清楚就越离谱。我们从神所得,是生命和力量,而非知识和言语。」
安姬有一个特点,就是人对安姬存怎样的心,安姬就怎样来回应他。故事中有一个十足理性的人,他的名字叫做「狐」,对他而言,安姬是不存在的,奇怪的是,安姬也从不回应他。赛姬的姊姊麦雅认为「安姬」是邪恶丑陋的,结果「安姬」果真夺走了他的妹子赛姬。单纯想得安慰的村民,的确从安姬得到安慰。而心地纯真的赛姬,想像安姬是绝对善良的,结果她这一生都经验到「安姬」的美好。
没想到有一天这国家发生了天灾瘟疫,负责宗教事物的祭司在问神的过程中,得知需有人为百姓的罪献祭,用当时人能理解的话来说,是「神要娶新娘」。神选上了最纯洁,最受百姓爱戴的赛姬。几经赛姬的姊姊阻止无效,赛姬终於还是被带走了。奇怪的是,赛姬被带走以后,天灾瘟疫果真离奇的消失了。
赛姬的姊姊麦雅,因为长相奇丑,自小不被疼爱,对神的理解是「神是邪恶的」,后受家庭教师──一个希腊人名叫「狐」──的影响,认为这世间不可能存在神。所以她认为赛姬一定是在百姓的迷信中被害死了,打算为她收尸。 没想到她却找到了赛姬,不但如此,更发现赛姬幸福快乐,赛姬不愿回家,想要跟神一直在一起。麦雅怒火中烧。
最糟糕的是,赛姬不知神的长相,竟然也可以如此快乐!而麦雅一直要求的是:好歹知道神的长相再快乐不迟!因此麦雅要求赛姬想法试探神,知道神的长相─是强盗?浪人?丑八怪?青蛙?...否则为何不让赛姬知道自己的长相?
但赛姬和姊姊麦雅很不一样。
她一出生就美的叫人疼爱。而且天真浪漫,心地善良。最特别的是,她对神有一种单纯的信心,自小每回跟姊姊谈起他们想像中的「安姬」神,赛姬都是将安姬想的美好无比。
管赛姬被神选中献祭,临去前,偶而会浮现「万一没有神,这一切都是假的?」的恐慌,却仍能说出「或者,神真的存在,但不会做这些事(指需要人媚巴结献祭)。即使会做这些事,这些事也不会像表面看来那样!」
其实赛姬纯洁的心中,很早就得知救赎的奥秘。她说:「如果我不死,怎能替葛罗全境付上赎价呢?而且,如果我要去的地方是神那里,当然必须经过死亡。被神吞吃,也许和与神结合没什么不同。实际的情形,我们不解,一定有许多事,连大祭司和狐都不知道。」
她又说:「神要人的血,并且指明要谁的,真的是像表面上那么邪恶吗?如果选中别人, 那人一定会吓死.... 但他选中我,我不是为此预备好了?早在 孩提,我就憧憬到阴山去,去找出一切美的源头... 那是我的家乡,真的,此刻 我觉得不是在『离去』,而是在『归回』。」
结果,赛姬被带往山上献祭,没人知道她的结局。姊姊麦雅前去收尸。 没想到麦雅发现赛姬活的很好很快乐,更离奇的是,她知道与神同住的奥秘,她看见许多平常人看不见的美好事物,不仅是外在的宫殿,也看见心灵中与神同住的美好。
她跟麦雅说:「你可不是以为我现在有了丈夫(指与神同住),就不爱你了吧?多么希望你能解, 这只会使我更加爱你,更加爱每个人,每个事物。 」 她看见美好,麦雅看不见,麦雅只觉得赛姬离开她,伤心极了。
姊妹相见直
聊天到晚上,按照往例,妹妹不能见神的长相,姊姊也必须离开。因此姊姊在和对岸暂住,等天亮再下山。
就在次日天方破晓,姊姊去河边洗脸,突然,神向她显现了。神将赛姬所住的皇宫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的浮现出来,要让麦雅知道,光从皇宫就可知道神的确如赛姬所说是荣美无比的。
但很可惜,麦雅还是将那清晨的异象从脑海中排除了!她不愿站在经验过神「显现」的基础上,突破自己信心的限制。
麦雅第二次见赛姬时,是怀有企图而去。她要求赛姬证明出神的美好。「只要拿灯照一下神,看看神长什么样子!」麦雅说。
赛姬不想证实。她说她羞於违抗神。她说麦雅抹黑神,其实是在抹黑并折磨自己的心灵。并说:「神决定怎么做都有理由的。我凭什么要知道呢?」 最后麦雅拿刀出来以自己生命相逼。赛姬不得不服。赛姬说:「你的确让我领教了一种我从未见识过的爱,就像窥入一座幽暗的无底坑一样。这种爱是否比恨好,我实在不知道。喔!麦雅,你知道我对你的爱根深蒂固,便利用它做工具。我开始觉得我从未认识你。不管以后发生什么,我们的情谊算是从此断绝了。」
赛姬对麦雅的「爱」的真正认识,不只是因为麦雅的暴露弱点,更是因为赛姬与神同住,开始知道另一层次的爱是什么了!但她仍决心为姊姊去试探神,走前说:「并非因为我怀疑,我这么做是为了你。.... 我信的过!」
但赛姬因为试探神,还是遭到了放逐,流浪并受苦。姊妹再也没有见面。麦雅是死前才知道,赛姬的流浪是她第二次承担救赎。第一次是为百姓,第二次就是为姊姊麦雅。她将姊姊试探,怀疑,抱怨,苦毒神的罪罚,都承担在流浪受苦的使命上了。也因此,最后姊妹终於在天上,同在神前相会,姊姊透过妹妹的承担,终能也经验与神同住的喜悦。
但很可惜的,姊姊这一生,直到死前都不知道这救赎与神慈爱的奥秘。她用她这一生不停的控诉神。
她一直以为她要控诉的是:「为何神不清楚显现自己?为何不清楚说要赛姬做什么?为何不清清楚楚的说明神自己的心意,让人可以相信?」
她恨神不清楚明示自己。直到晚年,麦雅透过人生历练才发现她真正的问题关键:不是神向她隐藏神自己,而是她向自己隐藏了最深处的自我,她没有解自己。她最后明白何以她这么爱赛姬,梦中却老出现赛姬与她为敌。原来她处心积虑要赛姬试探神,是为了无法承受赛姬将爱转移,她的有欲使她妒忌极了!便无视神曾让她看见皇宫,仍要赛姬探神。她要拆散神与赛姬,使赛姬重回自己身边。她爱赛姬真正的实情是她太爱自己,因此她必须有。
她终於明白人若不清楚自己的隐匿性,神是无法显明自己的。所以她最后说:「除非我们的面目显现出来,神如何与我们面对面?」
跟神最真诚的面对面,就是透过信心。 所以这故事取名叫「 Till we have Faces 」,以 Faces 做 Faith 的音转。这正是赛姬很早得知神真相的原因,她 有信心。
C.S.Lewis在故事中还安排了一个纯理性的人物。
这样的角色,由麦雅与赛姬的家教老师「狐」充分表现出来。他称颂大自然的秩序,贞静,节制,谨慎,温柔,仁慈,勇气,名誉。他用这些来衡量人,也用此来评断事物。狐认为,这世上没有「看不见的事物」(指神),唯一他能接受的看不见的事物是公义,平等,音乐等。因此,当赛姬为百姓献上自己给神为祭,以及后来的赛姬竟然跟神在一起过著幸福的日子,以及赛姬献上自己后,竟然大地的咒诅就消失....,狐要不就是不相信,要不就是用他的理性自圆其说,因此,传说中的神,在他自圆其说下,就成为强盗与浪人了。
当「裸颜」故事发表后, 很多书评家说, 他们从这故事中看见 C.S.Lewis 的角色─从基督教信仰的教条主义,走向神秘主义,再走向东方宗教,走向无神论, 最后重新回到基督教信仰里,也有人说,他们看见 Joyce 的影子(从犹太 教,到共产主义信徒无神论者,到信基督教信仰),最后有个书评家说了句公允的话:「我们的影子,全都在里面。」我们都在某个层面上像著麦雅或狐,在自以为理性的框框中,或在自我的爱的框框中,排除了神晨雾中的显现,因此无法体会基督救赎的奥秘,以及与神同住的焕然一新!
正像「狮王、女巫、衣橱」一书,C.S.Lewis 透过衣橱里神奇的世界隐喻上 帝的爱与舍己,现在我就进一步来谈,C.S.Lewis 透过这个希腊神话故事想表达 的信仰含意。
1.神的隐匿与神召
祭司在接触神的过程中,说:「神的事,说的越清楚就越离谱。我们从神所得,是生命和力量,而非知识和言语。 」 P49 至於嫁给神的赛姬也说:「他每 回亲近我,总在神圣幽暗的笼罩下。他说我绝对不能见到他的面或知道他的名字。」 P104 而一直不停与神争辩抗议的赛姬的大姐麦雅,更一直被这样的神所苦 。她说:「他(指神)既不置身事外,让我们不受乾扰的过完短暂的一生,也不公开彰显自己,把我们所要的做的事明白告诉我们。他们暗示,盘旋,借著托梦或神,或在稍纵一逝的异象中接近我们,但当我们求问时,却沈默了,等我们摆脱他们,他们却又溜回来在耳边耳语,对这人彰显,对那人隐匿。」P197 因为神的这种隐匿性,造成几个在「裸颜」中必须要继续处理的主题。
2.理智的排除神的存在
这样的角色,由麦雅与赛姬的家教老师「狐」充分表现出来。他称颂大自然的秩序,贞静,节制,谨慎,温柔,仁慈,勇气,名誉。他用这些来衡量人,也用此来评断事物。P76.77 狐认为,这世上没有「看不见的事物」(指神),唯 一他能接受的看不见的事物是公义,平等,音乐等。因此,当赛姬为百姓献上自己给神为祭,以及后来的赛姬竟然跟神在一起过著幸福的日子,以及赛姬献上自己后,竟然大地的咒诅就消失....,狐要不就是不相信,要不就是用他的理性自圆其说,因此,传说中的神,在他自圆其说下,就成为强盗与浪人。
3.跟神一辈子争辩的人
这人就是赛姬的姊姊麦雅。她很丑又不讨人喜欢,从小缺乏爱,直到第二个妹妹赛姬初生以后,她才体会到爱与被爱。她将一切爱给了赛姬。没想到神要赛姬,将赛姬拿走了,麦雅因此一辈子与神为敌。
她起初因为不相信有神,或者说不知到神是怎样的神,就以为赛姬一定在百姓的迷信中被害死了,打算为她收尸。没想到她却找到了赛姬,不但如此,更发现赛姬幸福快乐,赛姬不愿回家,想要跟神一直在一起。麦雅怒火中烧。 最糟糕的是,赛姬不知神的长相,竟然也可以如此快乐!而麦雅一直要求的是:好歹知道神的长相再快乐不迟!因此麦雅要求赛姬想法试探神,知道神的长相─是强盗?浪人?丑八怪?青蛙?...否则为何不让赛姬知道自己的长相? 麦雅以赛姬对麦雅的关怀与爱做武器,要赛姬在神与麦雅中间做选择。赛姬屈服了。
因此麦雅害了赛姬。神离开了赛姬。赛姬开始流浪。
但在这过程中,神曾经向麦雅显现过。神将那赛姬看的见,麦雅看不见的皇宫在晨雾中显现,以此告知麦雅,神的确是如赛姬所信的荣美无比,但麦雅看见,恍惚过,后来还是将那清晨的异象从脑海中排除了!
直到赛姬被逐,神第二次更清楚的向麦雅显现,以其俊美的脸轻蔑的看著麦雅,无言离去。
从此,麦雅以其一生一辈子控诉神,指控神的种种不是,陈明自己的有理。她成为女王,有武功有智慧,是成功的王,但一辈子为赛姬的流亡,心中深深受苦,并未赛姬的流亡与神为敌。
她要控诉的是:「为何神不清楚显现自己?为何不清楚说要人做的事到底是什么?」
4.凭信心与神相遇的人
这人是赛姬,名字的意思是「心」。她一出生就美的叫人疼爱。而且天真浪漫,心地善良。
她虽有个自私无比权力过重的父亲,却得到姊姊麦雅的疼。
但国家出现天灾,一样接一样。起初,百姓要赛姬救他们,他们相信,赛姬就是神的化身。可是,赛姬的第二个姊姊葛迪芙出於嫉妒从中捣鬼,使传言流出,说赛姬因为自比为神触怒了神,这才是天灾的真正原因,而奇怪的是,庙中祭司却於此时得到天,说神要最美好的赛姬献祭以止天灾。
麦雅为此企图百般阻止,并咒诅神。但赛姬在临献祭前,管偶而浮现「万一没有神,这一切都是假的?」的恐慌,却仍能说出「或者,神真的存在,但不会做这些事(指需要人媚巴结献祭)。即使会做这些事,这些事也不会像表面看来那样。这事难道不可能吗?」P65 的话来。
结果,赛姬被带往山上献祭,没人知道她的结局。姊姊麦雅前去收尸。 没想到麦雅发现赛姬活的很好很快乐,更离奇的是,她知道与神同住的奥秘,她看见许多平常人看不见的美好事物,不仅是外在的宫殿,也看见心灵中与神同住的美好。
她跟麦雅说:「你可不是以为我现在有了丈夫(指与神同住),就不爱你了吧?多么希望你能解, 这只会使我更加爱你,更加爱每个人,每个事物。 」 P130
她看见美好,麦雅看不见,麦雅只觉得赛姬离开她,伤心极了。
姊妹第一次相见后,神异象中显现了外在的美好事物给麦雅─宫殿。但麦雅后来将这意象从脑海中蓄意排除了。
麦雅第二次见赛姬时,要求赛姬证明出神的美好。
赛姬不想证实。 她说她羞於违抗神 P134。她说麦雅抹黑神,其实是在抹黑 并折磨自己的心灵。 P131 并说:「神决定怎么做都有理由的。我凭什么要知道 呢?」P134
最后麦雅拿刀出来以自己生命相逼。赛姬不得不服。赛姬说:「你的确让我领教了一种我从未见识过的爱,就像窥入一座幽暗的无底坑一样。这种爱是否比恨好,我实在不知道。喔!麦雅,你知道我对你的爱根深蒂固,便利用它做工具。我开始觉得我从未认识你。不管以后发生什么,我们的情谊算是从此断绝了。」P135
赛姬对麦雅的「爱」的真正认识,不只是因为麦雅的暴露弱点,更是因为赛姬与神同住,开始知道另一层次的爱是什么了!她在决心为姊姊去试探神时,还说:「并非因为我怀疑,....我信的过!」
但赛姬因为试探神,还是遭到了放逐,流浪并受苦。
5.非神的神
这是指在麦雅跟赛姬这国家中百姓膜拜的神。她名叫「安姬」,是个女神。 安姬是个石头。没有脸,但因为石头凹秃不平,所以也可以说是有很多脸。 因为安姬,所以有安姬庙,也有很多祭拜安姬的仪式,也有很多安姬的传说
。 安姬有一个特点,就是人对安姬存怎样的心,安姬就怎样来回应他。理性的狐,安姬是不存在的。与神为敌的麦雅,安姬是邪恶丑陋的。单纯想得安慰的村民,的确从安姬得到安慰。心地纯真的赛姬,安姬是善良的。
所以麦雅有一次在异象中,与她邪恶的父亲碰面,父亲让她知道,她就是安姬。
但安姬在改变中。老百姓与祭司,后来在安姬那块大石的前面,立了一个希腊风的美女石像,做为新的安姬。至於嫁给神的赛姬,则不再受「安姬」的囿限,直接与神相遇。
后来在异国又出现一个新的神,并有与知相关的传说,那神就是赛姬。
一直到麦雅老年,才透过许多意象明白,安姬其实只是呈现了人心中的形象。真正的神比安姬灵活,也绝非概念或语言。安姬是信仰上容易走容易让人明白的路,但人对神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安姬,弄假成真故步自封。
至於献祭,以及所需的牺牲,终有一天,这事会更清楚的呈现出来:一个人献上自己,完全的人,至情至性,摆上他昂贵,深沈,壮烈的血。
6.救赎
赛姬献为祭,是故事的轴心。
但不同的人,对这事有不同的理解。狐说,这是愚昧迷信害了赛姬。麦雅说,这是神的险恶之至。忠心勇敢又顺服的巴底亚不敢去设想神,(当然在逼问下还是说出,这神应当是暴君式的神)只能怀恐惧的心听命。
至於赛姬,很奇怪的是在她纯洁的心中,很早就得知救赎的奥秘。她说:「如果我不死,怎能替葛罗全境付上赎价呢?而且,如果我要去的地方是神那里,当然必须经过死亡。被神吞吃,也许和与神结合没什么不同。实际的情形,我们不解,一定有许多事,连大祭司和狐都不知道。」P66
她又说:「神要人的血,并且指明要谁的,真的是像表面上那么邪恶吗?如果选中别人, 那人一定会吓死.... 但他选中我,我不是为此预备好了?早在 孩提,我就憧憬到阴山去,去找出一切美的源头... 那是我的家乡,真的,此刻 我觉得不是在『离去』,而是在『归回』。」P68
当赛姬献为祭后,果真大地愤怒止息,天灾停止。百姓的罪被偿赎了!
另一个救赎,是赛姬离开神,开始流浪以后。直到麦雅老年得到异象,才知道赛姬这次的流浪受苦,是在为麦雅赎罪。赛姬受苦,但麦雅透过心灵受苦,一直在与赛姬共同承担。所以神在一开始要惩罚赛姬时,就跟麦雅说:「你将变成赛姬!」 P141 透过这次的赎罪,最后麦雅终於得赎,脱离痛苦,在异象中麦雅 与赛姬在美丽的宫殿中重逢,喜乐使麦雅一言不发,她进入人类心灵所能臻至的最高境界。她与神相遇。麦雅变得全然美丽。这时,神又说了一次:「你就是赛姬!」P242
7.裸颜─Till We Have Faces
这是这篇寓言小说的书名。取的实在太好了!它有几层含意:
其一,人的隐匿,要透过时间与生命,才慢慢显明自身。
关於这点要稍微解释一下:麦雅这一生都因为「邪恶的神害惨赛姬,因此害惨自己」控诉神。她恨神不清楚明示自己。但她到晚年慢慢明白她人生的真相,譬如她厌恶至极的大妹葛迪芙,她后来知道大妹会爱慕虚荣,跟赛姬夺去大姐所有的关怀与爱,备受冷落有关。又知道她身边最忠心的巴底亚与狐的生命,其实都是被她的自我中心的需要所榨乾,以至於巴底亚的妻子,根本得不到巴底亚的关爱,因为巴底亚每回回家都力气耗尽(而麦雅一直以为巴底亚将柔情都给了妻子而偷偷嫉妒著)。当然,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她明白何以她这么爱赛姬,梦中却老出现赛姬与她为敌。原来她处心积虑要赛姬试探神,是为了无法承受赛姬将爱转移,她的有欲使她妒忌极了!便无视神曾让她看见皇宫,仍要赛姬探神。她更发现她之所以仇视神,是因为她内心并不美,因此看不见美好的事物。
这以麦雅披上面纱掩盖自己的丑,反而造成许多有利她的传闻,以面纱遮蔽了丑的真相,作为此主题的象徵。
其二,神的隐匿,直到最终才显明自身。
因为人若不清楚自己的隐匿性,神是无法显明自己的,或者即使显明,人也无法清楚接受。最明显就是狐与麦雅。这就是为什么赛姬很早就清楚神,因为对她而言,神未曾隐匿。
这以安姬神没有脸,作为此主题的象徵。
其三,人去除遮蔽,神不再隐匿。
当麦雅开始明白自己内在的真相之刻,她就进入层层异象,一方面更清楚自己,一方面更清楚神。最后,她在异象中向神控诉,最完整清楚的呈现出自己的专爱有欲与妒忌心,神虽然仍旧沈默,她却说她得到答案了。因此她说:「除非我们的面目显现出来,神如何与我们面对面?」P232
其四,Till We Have Faces,除了有上述三层含意,还有一重要的音转含意 :Till We Have Faith.所以C.S.Lewis是以非常高水的象徵含意,说出人神关 ,也就是赛姬的形象:在信心中与神同住。
最后要提的是:如果你们注意 C.S.Lewis 对神话的看法,及 C.S.Lewis 透 过「裸颜」一书,C.S.Lewis 实在是将他思想精华,融会进这部作品,用基督教 思想释丰富了这则传说故事。可以说,这是他晚年经典作品了!
诚如评论者所言:在这本书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6
http://ec1.images-amazon.com/images/P/0849963729.01._AA240_SCLZZZZZZZ_.jpg
路易士(C.S.Lewis)所著的「四种爱」(The Four Loves)一书,讨论到希腊文对「爱」字几种不同的译法。当圣经描写神对我们的爱,或神要我们所得着的爱时,常用希腊文Agape这个字。这种爱在新约中屡见不鲜。当主耶稣说:「要爱我们的仇敌」时,马太用的就是这个字。当主耶稣说:「你们要彼此相爱」时,约翰用的也是这个字。当主耶稣说:「要爱人如己」时,马可用的也是这个字。当圣经说:「神就是爱」时,用的还是这个字。新圣经辞典(The New Bible Dictionary)为Agape这种爱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它是最崇高、最尊贵的一种爱,这种爱把所爱的对象看得极其宝贵。」
7
http://www.audiobooksonline.com/shopsite/media/CS_Lewis_Mere_Christianity_unabridged_mp3_compact_disc_Blackstone.jpg
每一次重读C. S. Lewis的《Mere Christianity》,书中关于骄傲的一节,总是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和警醒。C. S. Lewis说,“骄傲是众罪中最大的;骄傲使人类站在了神的对立面;骄傲使魔鬼成为魔鬼。”我想这样说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更可怕的是,骄傲这个最大的罪却往往潜移默化的扎根于我们基督徒最核心的信仰生活中。我们常常说,“属灵的骄傲。” -- 但记得一位牧师说得很对,“骄傲根本就是属肉体的,怎么会是属灵的?!”C. S. Lewis说,有一种基督徒,他敬拜神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承认全能的神不过是他肯定自我的另一种方式罢了 -- 其实他心中充满了优越感,对慕道友和弟兄姊妹,满心想的是,“和你们比起来,上帝更爱我,给了我更多的能力,我更属灵,我比你们要强……”
摘自C.S.Lewis《返璞归真》(Mere Christianity)
「恋爱」是件好事,但却不是最好的事。有许多事不及它好,但也有许多事情远胜於它。 不能把它当作一生的倚靠。 它是一种高贵的感觉;然而,它仍然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谁能忍受天天活在狂喜中达五年之久?.....
不再「沉浸爱河」并不就等於停止爱。爱的第二层意义 ---- 与「沉浸爱河」有所差别的爱......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它是一种深邃的结合,需要靠意志加以维持,靠习惯加以巩固,......可取之於神的爱,使之强化。
真正相爱的人能给予对方这样的爱,即使他们不喜欢对方时亦然,正如你仍然爱自己,即使你并不喜欢自己一样; 甚至当双方都可能各自与他人「发生情感」时 ------如果他们允许自己这样做,他们仍能保持这样的爱。
起先,促使他们立下山盟海誓的,是「入爱河」的感情,但是赐给他们能力以信守盟誓的,却是这种较为宁静的爱。
『人们从书本里接收了一种观念,以为如果嫁对了会娶对了人,就一辈子可以如愿以偿地「永浴爱河」了。结果呢? 当发现事与愿违,便认为这证明自己选择错误,理当换个对象重新来过 怎知改弦更张之后,与新欢的浓情密意转眼间也消失了,褪色之速如同旧爱。
人生啊!在爱情这一范畴,就像在所有其他范畴一样,令人心醉的感觉总是开始时沛然莫之能御,接下来味道就淡了......
让恋爱的感觉过去,让它渐次消逝,然后捱过那段死寂的时期,进入随之而来的更为恬静的快乐与幸福中;这时,将发现,自己正每时每刻地生活在一个充满新的恋爱感觉的世界中。
但是,若决定让恋爱的感觉成为经常的食粮,并且企图以人为的方法延长它的寿命,它只会越变越弱,越变越稀薄,而后半辈子,你将变成一个意兴阑珊,美梦幻灭的老人。
正因为太少人对这件事情有所了解,所以你才会发现,有那么多中年的男人和女人仍旧留连在他们已逝的青春里, 实则,他们的人生新纪元已经届临了,该有许多新的地平线出现,生活的四周该敞开著许多新的窗帘。
学会游泳,远胜无止息地试图重拾孩提时期学步的感觉。』
8
http://images.amazon.com/images/P/0060093668.01.LZZZZZZZ.jpg
鲁益师在1941年写作本书正值年富力壮之时,当时全欧笼罩在战争阴影之下,鲁益师以初信的英格兰年轻人阿蛮为对象,描述在当时处境下他所经历的灵性挣扎,反映出许许多多人的共同经历,引起广泛的共鸣。
本书最特别之处,是使用别出心裁的反讽文学手法,以"大鬼"(Screwtape,大榔头)与"小鬼"(Wormwood,蠹木)为正面角色,因此书名The Screwtape Letters,旧译为《地狱来鸿》,或者《魔鬼书信》。书中大鬼指导小鬼多方攻击这位年轻人,在他从未信走向初信的路上,百般阻挠,引诱他离弃信仰而走向罪恶之路。在他面对战争以及其他种种压力时,魔鬼不但利用与其同住的母亲成为嫌隙来源,而且在其上教会、恋爱与从军过程,都成为魔鬼下手的好机会,使其面对离弃信仰的诱惑。此外,在大小鬼之间又有许多间隙,大鬼经常责备小鬼,而小鬼时常埋怨大鬼,二鬼之间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因为地狱的规则就是牺牲别人而自己高升。
书中呈现出来的世界,是一个是非、善恶、正邪、上下颠倒的世界。其中的 "敌人"就是魔鬼为之战惊的"上帝",而"父家"却是魔鬼所熟悉的"地狱"。魔鬼喜欢看到安逸,因为安逸能够使人松懈堕落;魔鬼不喜欢看到苦难,因为苦难破坏人对尘世的眷恋,而提醒了灵性世界的重要,使人警醒向上。魔鬼顺应人性促使人沉迷物欲,利用爱好新奇的心理,以时尚流行取代是非对错,以追求满足欲望来升高欲望,使人以物质为真实,灵性为主观,最后就是要人以尘世为永恒,世界就是归宿。
魔鬼经常使用"似是而非"的伎俩,比如在与喜笑有关的四种表情当中,反对健康的"喜乐",利用令人松弛的"愉悦",以"说笑"的幽默藏污纳垢,借似乎无意的"戏谑"进行嘲弄攻击。魔鬼也利用人的恐惧,以过分的谨慎增进恐惧,使其盲目地过度防卫,由怕转而生恨,引发憎恨。模糊是非对错的手法亦可破坏婚姻,比如美化恋爱,朦胧两性关系,误导人对美的品味,使其"爱""欲"混杂,又提供各种看似正当的理由作为两性之间的诱惑。
魔鬼攻击人的手法变化多端,最大目的就是要引人离弃"真实",不论是以天马行空的学术理论,或以高超而不实际的理想,鼓励人高谈阔论,但不要去努力行动;诱导人吹毛求疵,但不要去寻求改善;劝诱人只重心灵而不重形式,将重要的实质内涵逐一弃置。对魔鬼而言,最有效的攻击策略是迂回侧击,比如通过极端的爱国份子,以及狂热的反战论者,将他们的信念偶像化而提升成为一种宗教。当上教会成为一种习惯,当教会开始追求流行风潮,当信徒以教会本身自负而夸耀外在条件,甚至分党结派时,就是魔鬼大笑的时候。
鲁益师借用书中大小鬼对话,强调洞视邪恶的重要,因为那些世俗化以致不相信有魔鬼者,魔鬼无法、也不用加以恫吓就已身陷泥沼;至于那些有信仰且相信有魔鬼者,虽难以直接使其变成唯物论者或怀疑论者,若是能使其对祷告的怀疑萌芽,转向宿命论与物质决定论,则将逐渐远离上帝。魔鬼最讨厌抵挡邪恶经验的传承,因此必将历史经验相对化,以阻绝历史教训之传承。
由于上帝要除去人的自爱而使人能够爱别人,魔鬼意图破坏而使用缓和含混的节奏,使人从健康的"爱"转向病态的"迷恋",或以消极的"不自私"先取代积极的"爱",再加以挑拨离间,鼓励占有意识,不断提升私心,而终将转向"自爱"。那些自信过度的人,最容易陷入魔鬼的陷阱,当谦卑的人开始"自以为谦卑"时,就是逐渐转向骄傲时。堕入魔鬼圈套的人,就好像锅中温水里的青蛙,享受温暖的环境,轻松自在,自鸣得意,随着魔鬼不断地煽火加温,终将成为一锅田鸡汤。
总之,魔鬼的攻击目标是,略现在、空想未来、忘怀永生。鲁益师这种特殊的文学手法,并不是为了卖弄技巧,或者展现聪明才智,乃是出于一种"反觇的智慧"。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基本战斗训练当中的构筑防御工事,在初步完成工事之后,必须确实执行一个动作,就是"反觇"的动作,做法是从敌人可能出现的位置,以攻击者的眼光反过来观察自己所完成的工事,看看是否有什么破绽与弱点,据此逐一修正到完美。由于"当局者迷",若是一味站在自己立场思考,常常会有许多自己无法知道的缺点,必须学习从敌人的立场来察看,才有机会调整自己的缺失。事实上,最了解我们的人,除了至亲好友之外,就是我们的敌人,特别是那些千方百计想要使我们承受损失的对手?由于他们的攻击动机,使得他们对我们的认识充分而彻底,其中包括连与我们最亲近的人--甚至是自己,都不晓得的缺点。
对基督徒而言,信仰的敌人就是敌对上帝国的"邪恶势力",而"魔鬼"正是这股势力的总称与代表,"反觇的智慧"就是设想站在敌营的立场将如何看待自己。不过,本书过于拟人化的魔鬼,可能会给阅读者带来误导,以为魔鬼的世界就真正是如此,希望读者要有相应的文学智慧来阅读。鲁益师所说的魔鬼,当然不会是真正的魔鬼,而是从基督徒角度所设想的魔鬼,然而其中隐含了丰富的"反觇的智慧",让我们看到基督徒信仰逐一失落的环节,使我们更加明白,什么是鲸吞蚕食,什么是随波逐流,得以心生警惕,看穿魔鬼诸般诡计而事先防范。
已通过安全检测:
安全检测软件软件:KV2005
版本号:9.00.607
病毒库日期:2006-10-1
常在服务器:DonkeyServer No1
在线时间:7x24
《痛苦的奥秘--鲁益师》(Problem of Pain)add 地狱来鸿[MP3]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