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英文名: Cello
专辑中文名: 大提琴
艺术家: David Darling 大卫达林
资源格式: APE
发行时间: 2000年05月16日
地区: 美国
简介:
专辑介绍:"Cello"获得欧洲音乐刊物《Die Zeit》评选为一九九三年的年度专辑。经过十二年的琢磨,达林的独奏作品《Cello》(大提琴),开始以一种非常自我的方式移动琴弓,并且试图以缓慢推移所造成的残响凝聚旋律本身外更长时间的振动,再加上八弦电大提琴与达林自称这种新的大提琴演奏方式是一种“建构在慢板、弓弦缓慢磨动与音符本质间的作曲、即兴与发明”,之前十多年担任各种演出与录音助阵乐手累积的经验,以及从与众多名家合作中吸取的音乐概念,终于成功转化成他独奏创作的能量来源。《Cello》更获得欧洲音乐刊物《Die Zeit》评选为一九九三年的年度专辑。
常常想到,属于音乐本身的美要如何谈?如何分析?这似乎是了不得的一件事,又好象是一种过于冗长的思想旅程,起始点是心,终结点是时间,了解音乐不只要感受着音乐的象征、音响、空间、运动,最后到达美与感情的相互交融。于是,当我们细细探究音乐美的基础时,便可发现此「完形(Gestalt)」理论的基础,音乐的美是在声音形象上的完形所建立起来的,这也是音乐艺术比其它艺术更为深沉的道理。在悠游音乐海的旅程中,有些知觉,是需要聆听者去感受、发展、延伸,最后才能挖掘出属于乐音最底层的美,这也是我们在聆听音乐时的综合态度,以此来聆听这一张唱片,方能感受出丰富的音乐旨趣。
从《Journal October》(1979)到《Cycles》(1981)后,经过了10年之久,David Darling于1992年在ECM厂牌推出又一张独奏专辑《Cello》。此时的David带着更多的省思冥想,更舒缓的音乐/身体呼吸,向听众展现这独特八弦大提琴的实验音色,一派自如的成熟完融观点,一种完全无法扼抑的舒缓自如,音符彷佛是舒坦于David胸臆之中,形似于魏晋名士的优游自在。犹如阮籍在广武山之行后,生发出那舒臆身心之沉郁气流,从喉音、鼻音开始翻卷,然后收于唇齿间所倾吐而出的“啸”声。两者之中,精神意旨上竟有相互的融合之处,合拍的不只在于精神意指之间的相互投射,更在与身体知觉的相互应召,意动而身动,身动而意动。David用电大提琴拉奏疏缓的乐音,音调浑厚而悠扬,声音自然地在空气中扩散,既婉转而高亢。
古籍记载着:“「啸」是不承担切实的内容,不遵循既定的格式,只随心所欲地吐出一派风致、一腔心曲。”而在这张独奏作品专辑《Cello》中,David的演奏特色也是反应了自我投射产生的情感,乐音之间的粘稠与想象,宛若是一种在游动在音色之中的自我。缓慢推弓所造成的乐音及残响之中,David试图凝聚着旋律线条本身之外的所有延伸知觉,不论是单音符的长时间振动,或是整体声音空间的萦绕。David让乐句在空气之中缓缓建构、然后消散,用大提琴音色缓缓地歌咏,音乐产生在慢板与弓弦缓慢移动之间,关联着音符本身相关的作曲、即兴与建构的声响。
在《大提琴》的专辑中,随着一首又一首大提琴的音色所营造的音乐气息下,一个乐句响应着另一个乐句的对话,声音一波接着一波,乐音之间层层相叠,在缓慢的声音流动中滞留。音乐中呈现着有如向黑暗处抽长意念的〈Darkwood I~III〉;翻腾向上寻找崇高心灵意境诗意的〈Psalm(诗篇)〉及〈Choral(圣歌)〉、〈The Bell(钟声)〉;作为内心气息投射的〈In November(在十一月)〉等。David在此已呈现了音乐气味所发展的完整度,显现比影像投射更为直接完整的感应氛围,和魔幻的天象、海景、山峦、深林连成一气。(介绍资料来源"露天电影院"雅然同名专辑)
专辑曲目:
01. Darkwood I 黑森林 4:39
02. No Place Nowhere 无路可退 4:39
03. Fables 寓言 5:06
04. Darkwood ll 黑森林 1:23
05. Lament 悲伤 2:55
06. Two Or Three Things 三三两两 4:46
07. Indiana Indian 印第安人 3:27
08. Totem 图腾 2:17
09. Psalm 诗篇 2:26
10. Choral 圣歌 4:08
11. The Bell 钟声 2:42
12. In November 在十一月 4:35
13. Darkwood lll 黑森林 3:19
David Darling 大卫·达林 -《大提琴》(Cello)[APE]评论